「直美潮」 錯在醫療體系崩壞

聯合報五版昨天報導年輕醫師「直美」潮,恐衝擊醫療品質。「直美」是指年輕醫師在完成學士後醫學訓練(PGY)甚至尚未完成時,就直接受聘於醫美診所,不經過專科醫師訓練,快速進入高收入行業的現象。這一現象並非個別案例,甚至發生在不少來自頂尖醫學院的畢業生身上。我的同梯同學中,甚至有人連PGY訓練都未完成,就已進入醫美行業「發大財」。

對於選擇「直美」的年輕醫師,許多醫界大頭如吳明賢、邱瀚模、林靜儀等紛紛提出批評,認爲這種趨勢將導致臺灣醫療體系崩壞。

然而,這些批評看似一針見血,實則忽視了臺灣醫療體系的深層問題:困難科別工作強度高、薪資低,醫學中心內即使是資深主治醫師,薪水也不到自費診所的一半。當傳統醫療環境無法提供合理的薪酬與工作條件,醫師流向醫美成爲自然結果。這不僅是年輕醫師的選擇,也是對長期被壓榨的體制的反抗。

更嚴重的是,政策制定者與健保官員長期以「限制健保支出」爲目標,迎合民意而壓縮醫療資源的投入,導致基層與困難科別的吸引力進一步下降。當專業醫療服務的價值被低估,體系內的醫師與人才被迫選擇離開,醫療體系的崩壞便成爲不可避免的結果。

要扭轉這一困局,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政策導向與社會認知:停止限制健保資源的增加,正視醫療支出的必要性,健保官員與政策制定者,不應以壓低保費或削減醫療資源投入,來獲取短期民意支持。

醫療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增加健保資源投入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長期策略。大幅改善醫療環境、提高醫師薪酬、改善工作條件,並重視困難科別的支持,是吸引醫師迴歸體制的關鍵。適度調整健保給付標準,確保基層醫療與急重症醫療的價值被合理體現。

改變社會對醫療的價值認知,因爲過度追求「便宜醫療」的心態,只會壓縮醫療資源,讓更多醫師離開體系。社會大衆應理解,優質醫療需要成本支持,而適當增加保費或政府補助是改善醫療環境的必要步驟。

「直美」現象並非醫師個人的錯,而是整個醫療體系的結構性問題。如果政策制定者繼續壓制醫療投入,讓醫療專業價值被忽視,醫療環境的惡化只會加劇,最終受害的仍是社會大衆。唯有從政策到社會觀念的全面改變,才能讓醫療體系重新成爲年輕醫師願意投入的領域,讓醫療迴歸本質,守護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