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高等教育如何變革?
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近日,2024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在英國倫敦舉辦,本次大會首次提出全球高等教育進入“智慧教育元年”概念。人工智能與數字化帶來了哪些深遠變革?高等教育如何應對這一範式轉型?“育見新聞”專訪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一起來看↓↓↓
育見新聞:
楊校長全程參與了這次大會,並在現場做了主旨演講。請您先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對這次大會的總體感受。
楊宗凱:本次大會聚焦於探討智能時代下未來高等教育的重構,匯聚了來自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的135所高校,總計340餘位代表共同參與,展現出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在教育數字化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在國際舞臺上發佈的《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2024)》《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指數(2024)》,爲全球教育數字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數字化技術爲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促進了優質資源的共享與個性化教育的實踐。此次大會充分彰顯了數字化教育在未來的廣闊前景和無限發展潛力。
育見新聞:
在智能時代下,未來高等教育的“重構”具體包含哪些方面的變革?
楊宗凱:在智能時代下,未來高等教育的“重構”是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變革。教育環境將從物理空間擴展至網絡空間,實現兩者融合,促進師、機、生間的多元化互動。教學內容需引入人工智能相關知識,並與各學科交叉融合。教學方法將從灌輸式轉向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習爲主導,評價方式也將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能力培養。教師角色需重塑爲導學者、教學活動組織者和數據分析師,需要終身學習。此外,教育治理方式將轉向扁平化,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效率和效果。這些變革共同構成了未來高等教育重構的核心內容。
育見新聞:
《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2024》》彙集了來自16個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的近百個案例,這些案例如何爲全球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指引?
楊宗凱:《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2024)》通過深入剖析全球近百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案例,爲全球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啓示。
在育人方式方面,報告展示瞭如何通過數據驅動實現規模化下的個性化教育,例如華中師範大學的小雅平臺就是一個典型的教育知識與數據雙驅動平臺。
在辦學模式上,報告強調了大學與社會的緊密聯繫,倡導開放辦學。
在管理方式的創新上,報告指出,應從傳統的科層式管理轉向更加扁平化、精準化、透明化和協同化的發展。例如,武漢理工大學通過數據分析和畫像技術,爲管理方式的創新提供了有力例證。
此外,報告還關注保障機制的重塑,強調了教育新基建的重要性。
總之,該報告爲全球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全面的指引和啓示。
育見新聞:
《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指數(2024)》如何對各國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和比較?
楊宗凱:當前,我們的指數報告聚焦於國家間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的比較及階段評估,尚未細化至學校層面的對比。我想教育數字化如此重要,以後它將成爲學校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
我們的指數報告採用了包含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在內的多維度評價體系,這爲各國制定和調整教育數字化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和決策支持。通過多維度的綜合評價,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瞭解各國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爲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有力指導。
育見新聞:
如何理解教育部吳巖副部長在此次大會提出的“世界高等教育進入智慧教育元年”的論斷?
楊宗凱:教育部吳巖副部長提出的“世界高等教育進入智慧教育元年”論斷,展現了我們在新賽道上的自信,包括理論自信和實踐自信。此論斷基於多方面考慮:技術驅動上,新一代人工智能特別是大語言模型技術,正推動教育深刻變革,催生新教育場景,如師機生互動環境。教育自身需求上,爲建設教育強國,需通過變革提升教育質量,實現規模化下的個性化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上,數智時代要求培養更多創新人才和具備解決複雜問題能力的人才。吳巖副部長提出的“世界高等教育進入智慧教育元年”的論斷,不僅反映了技術和教育融合的趨勢,也體現了教育自身發展和經濟社會需求的雙重推動。
育見新聞:
在智慧教育元年,慕課和在線教育要進一步發展,需要突破哪些瓶頸和壁壘?未來有哪些策略和方向?
楊宗凱:在智慧教育元年,慕課和在線教育需突破技術瓶頸,適應新技術如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帶來的新需求。我們提出“3I”理念——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推動教育數字化發展。集成化要求構建多元化教育資源體系;智能化強調數據集成和大模型應用,實現精準教學;國際化則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我們將構建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爲中心的資源體系,加強數據集成和大數據中心建設,建立不同領域的垂直大模型。同時,需全面重塑教育方法、內容、評價和治理,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和數字化領導力,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和治理機制。總之,我們將以開放創新姿態應對挑戰,突破瓶頸,推動慕課和在線教育進一步發展,爲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貢獻力量。
轉自丨育見新聞微信公衆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