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百度丨“晚熟”的百度雲,能等到春天嗎?
圖片|Photo by freeflo
©自象限原創
作者|程心
排版|王喻可
2016年7月13日,百度雲計算戰略發佈會在北京舉行,宣告着百度智能雲的正式啓程。
彼時的會場座無虛席,甚至排隊排到了門外,在場的所有人幾乎都記得李彥宏幾年前對雲計算的“不屑”,但同時也欽佩他敢在整個科技圈“當衆打臉”的勇氣和虛心。
在會場門外的第三排,一位20出頭的年輕記者踮着腳,從人羣中遙望着李彥宏的腦瓜頂,整個會場中彌散着他的聲音:“兩三年前,我們把雲計算想的太簡單了”,那時的他,還很坦然:“相比於阿里雲和騰訊雲,百度雲起步較晚”。
時至今日,剛好7個整年過去了,雲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時移世易,行業斗轉星移的同時,晚發的百度智能雲,在2023年迎來了最有可能“逆風翻盤”的第二戰。
李彥宏一直強調“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位一體戰略,無數事實也證明了人工智能幾乎和雲計算是共生關係,如同新能源車和智能車的強綁定,在大模型時代,這個2016年就定下的戰略十分具有前瞻性。
領導人戰略預判,壓力就來到了智能雲事業羣組(ACG)這一邊,具體如何將戰略執行、如何落地?ACG準備好這場硬仗了麼?百度雲又能否真的靠MaaS翻盤?
據「自象限」瞭解,上戰場之前,百度正在重新排兵佈陣,ACG近幾個月也是頗爲動盪。
先是智能交通事業部(ACE)被劃歸到ACG,一位接近百度雲的知情人士曾向媒體透露,ACE現有的1000多人將全部併入ACG。針對此次調整,「自象限」在《重估百度丨百度放棄自動駕駛了嗎?》詳細分析了對其自動駕駛業務的核心影響。
一邊,是團隊的戰略合併;另一邊是不少中層離職。不少ACG員工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發起討論“俊主(化名)、碩哥(化名)走了,百度雲還有能打的麼?”
衆所周知,在大廠,中層纔是真正幹活的一撥人,中層虛空、團隊合併,這個節點的ACG,着實讓人爲其捏了一把汗。
不過,對於雲業務而言,ACE劃分到ACG或許是一件好事,據某知情人士透露,雲業務此前在集團像“不受重視的小孩”,由於短期內很難盈利也爲了扶持ACE,一度將ACG旗下涉及到智能交通的業務並給了ACE,“ACE能賣的東西,雲不能賣。”上述知情人士說道。
要知道,智能交通一直是百度智能雲在行業落地的一個重要抓手,若此塊業務並不歸屬於ACG,雲業務很難拿到可複製的經驗,去拓展其他行業客戶。
事實上,由於不受看重,不止核心落地業務“被割”,百度智能雲的商業化也走了不少的彎路。從2020年開始,百度雲的OKR中就增添了利潤指標,從當下的時間節點回看此行爲,多少有些“天方夜譚”,縱觀整個雲市場,投入週期都在10年以上,至今爲止,也只有世界第一AWS真正實現盈利,排名第二的Azure和阿里雲也僅僅掙扎在盈利邊緣。
在盈利前,前百度雲總經理尹世明曾嘗試過“砸錢換市場”的打法。據瞭解,尹世明於2016年被百度前總裁張亞勤招致百度,搭建百度雲計算業務的商業體系,擔任百度雲的“一把手”。
“百度雲初期的大客戶基本都是 Watson(尹世明)和志琦(張志琦)帶進來的。”一位百度雲早期員工曾向媒體透露。
“Robin認爲百度雲2019年的表現是不及格的。”一位百度雲中層人士講道,當時在阿里、騰訊、華爲等大廠夾攻雲計算的背景下,尹世明主張百度雲優先擴張份額,“即使虧損也要做”,這種銷售端的激進打法勢必會帶來虧損。
但反觀騰訊雲和華爲雲,在晚發於阿里雲時,也都是採用了“砸錢換市場”的打法,即便2B市場不如2C市場對價格敏感,但這並不失爲是一種快速擴張的方法。
綜合來看,相比於重金投入的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在集團支持層面並無優勢,畢竟阿里雲號稱 2000 億投向服務器與雲 OS;據「自象限」通過與百度雲客戶深度溝通後發現,早期一些銷售、市場投入支持甚至不及行業Others的金山雲和浪潮雲。
2019年9月,百度宣佈將智能雲事業羣組與CTO體系融合,尹世明團隊直接向集團CTO王海峰彙報,尹世傑離職後,ACG也理所應當的“過繼”到了王海峰手裡。
技術大牛帶隊,不失爲是雲廠商的一種特色打法。阿里雲的一號位也曾是王堅院士和以技術見長的張建峰,但阿里雲也親身示範了“技術大牛懂技術”,可對整個企業服務、行業痛點和商業落地的全盤戰略,卻有些捉襟見肘。
從22年開始,阿里雲和騰訊雲相繼進行了大的組織架構調整,各自形成了“區域主戰、行業主建、政企業務獨立”的模式,行業大KA和燈塔客戶交由行業負責“打樣”,除此之外的中大行客戶由區域負責,形成配合。並各自將商業化團隊交由更有經驗的蔡英華和李強負責。
據華爲內部人士向「自象限」分享,坊間一直有傳言蔡英華在華爲雲的內部鬥爭中落敗轉向阿里雲。雖然傳言可以一笑聽之,但是其政企客戶和2B經驗豐富,能夠爲阿里雲增益不少。
百度自然也意識到了。2022年5月,百度集團高層再次大調整,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擔任百度智能雲事業羣組(ACG)負責人;王海峰繼續擔任集團執行副總裁兼CTO,不再兼任ACG負責人。
沈抖放着“百度最賺錢的業務”不幹,反到來啃雲計算這塊“又臭又硬”的石頭,給當時的ACG員工們提振了士氣,2022年之後,在產品和業務進展上,百度雲也明顯加快了商業化進程。
由於沈抖的AI履歷,將AI與雲計算更緊密的結合,百度雲開始打出“智能”的差異性王牌,基於百度體系的AI能力外放,成爲了百度智能雲的“智能”靈魂。
從結果來看,沈抖制定的市場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23年一季度,百度財報顯示,百度智能雲完成首次季度盈利,這一度被認爲是百度智能雲發展的有一個關鍵節點。
百度雲的盈利讓人意外,有人將他歸功於文心一言,也有人認爲這是曇花一現。
李彥宏在Q1財報後電話會上點出:百度智能雲是百度的第二增長曲線,也反覆強調MaaS服務對百度智能雲的利好,不過如果將目光拉遠,看向整個百度智能雲的歷季營收,便會發現,目前百度智能雲仍處在波動期,未到達規模化的穩定階段。
「自象限」對前五個季度,百度智能雲官方公衆號披露的歷季營收數據以及百度集團財報公開數據進行了梳理,然後發現,2022年Q1到2023年Q1,單季營收曾出現微弱漲勢,考慮到雲廠商Q4統一結算、Q1通常營收較薄的情況,2023Q1出現的負增長並不能說明問題。
但同比增速在逐年下滑,甚至2022年Q4出現了同比爲負的情況,據百度財報等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Q4百度智能雲單季收入爲52億元,對比2022年Q4的50億元收入,同比下降3.84%,這與整個雲計算市場持續向上的發展週期相逆。同時,我們計算了2022年百度智能雲的年收入177億元,在集團總收入的1236.75億元中佔比約14.3%,在整個集團收入的貢獻率也並不高。
“作爲第二增長曲線,無論是從單業務營收的增長還是集團貢獻率兩個指標來看,百度智能雲作爲第二增長曲線,都比較虛弱。”一位分析師向「自象限」評價到。
如果我們再將視角看向整個雲市場,與各類廠商橫向對比,又會發現,百度智能雲處於早期的快速發展階段,但不僅營收規模不及前三甲,在增速上,也弱於後來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百度雲也相當危險。
「自象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了2021年及2022年各類雲廠商所披露的的年營收(騰訊雲未單獨披露過營收數據,故未收錄)排名:
從圖中數據不難看出,2021年時,還處於阿里雲一家獨大收入規模遠遠領先於其他雲廠商,但在2022年,已經出現了後起之秀奮力追趕之態,阿里雲同比增速約16.2%低於平均增速。但阿里雲的放緩也源於頭部增長空間和增速較窄,當收入達到一定規模,金字塔尖前行必然困難。
同時,阿里雲也並不是百度雲此刻的對手,危機四伏來源於和百度雲同處在第二梯隊的各廠商們。從數據中測算,2021-2022年,百度智能雲同比增速爲17.2%,相比於天翼雲107.5%、移動雲107.8%、華爲雲125.6%、聯通雲121.5%,百度雲的速度,明顯慢了半拍。
另外,從整體市場規模來看,據IDC的數據統計,百度雲2022H1和2022H2都一直計算在Others中,我們無法準確定位其具體的市場佔有率數據,但據中商情報網的對2022年中國雲服務市場份額佔比情況的統計結果來看,百度智能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晚發的百度智能雲,正在走向“晚熟”。
晚發確實給百度雲帶來了一定的劣勢。目前雲廠商的客戶結構已經大體被劃分爲了三個板塊:政企業務、中大B業務、中小B業務。在這三塊業務上,百度智能雲都還在“補課中”。
政企業務方面,百度雲政企業務的落點在智能交通、智能城市規劃、能源電力等方面,但正如前文所講,ACE能賣的業務,ACG不能賣,雲業務難落地,也難形成可複製的經驗。
據「自象限」根據中國招投標網、中國政府採購網、千里馬招投標網等多個招投標平臺粗略統計的數據來看,目前阿里雲共有1912條、華爲雲914條、騰訊雲746條、百度雲337條、京東雲292條中標項目,而2023年上半年,據公開披露中標信息,百度雲僅兩條,也能夠側面反饋了百度雲在政企業務的真實情況。(以上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精確數據)
而在2B市場,企業最關心的是價格和性能,同時最怕公司內耗,對接人更換,客戶就要遭殃。而以上種種,都考驗的是雲廠商的成熟度。
不少百度雲客戶反饋到,購買服務後,3年提交了19次工單,售後處理週期長,響應速度慢,客服人員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有時還會因爲內部人員的調整,客戶購買的服務出現無人維護的情況。
在中小商家側,大多爲價格敏感型企業,在阿里雲、騰訊雲的價格戰打的如火如荼之時,當記者詢問到李彥宏“百度雲是否會加入價格戰?”李彥宏也給了否定的答案。
不過市佔、營收、IaaS規模化,都是上個賣資源、賣算力時代的評價標準,這些標準有階段性的必要性,卻不是衡量“一朵雲”的唯一標準。
那麼拋開這些標準,百度智能雲最核心的競爭力在哪?或許從李彥宏制定戰略時起,百度智能雲就要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AI+雲計算,是未來佈局的一個關鍵方向。而從16年開始押注智能雲,百度雲在此確實搶佔了先機。
百度智能雲的智能,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通過雲服務的方式提供人臉識別等AI能力;第二階段則是爲了適應AI時代,對雲的架構進行改革和創新。
比如百度旗下的百度百舸AI異構計算平臺,包含AI計算、存儲、加速、容器四大核心套件,通過百度多年在AI領域的深耕和實戰經驗,爲AI場景提供軟硬一體的解決方案。
異構算力是當前AI訓練和推理的核心支撐,同時基於百度自研的崑崙AI芯片,多規格的商業GPU、FPGA、企業有更強的自主權和靈活性,依託於百度統一的計算架構,將服務器算力和雲算力無縫接入,性能零損耗。
另外,文心一言只是百度的一款LLM產品,基於文心千帆平臺,無論是文心大模型還是第三方模型,都可以通過該平臺進行開發、精調和落地。
大模型還可以幾家獨大,開發平臺的競爭無疑是更激烈的。
不可否認的是,百度智能雲的確憑藉AI搶到大模型時代的時間窗口,但如同阿里雲的早期佈局一樣,仍然要等一個漫長的“十年”,才能夯實領先者優勢。
下一場馬拉松的槍聲已經打響。這一次,百度的起跑不算晚,但這一場拉力賽中,耐力變成了決勝的關鍵。
如今,我們仍然期待百度能夠提前衝線,不負“All in AI”6年帶來的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