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5項世界遺產已列入名錄並得到重點保護
人民網北京7月5日電 (記者劉佳)今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田學軍,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福建省承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籌備工作小組副組長鄭建閩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文物局、福建省福州市有關負責人介紹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田學軍指出,中國遺產保護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有55項世界遺產,已經列入了名錄,並且得到重點保護。
田學軍表示,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遺產保護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有55項世界遺產,已經列入了名錄,並且得到重點保護。36年來,中國政府認真地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大力地推動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積累了不少經驗,爲世界遺產保護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主要爲四個方面:一是創新保護理念。二是完善治理體系。三是突出能力建設。四是加強國際合作。
創新保護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物承載燦爛文明,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等一系列重要理念的提出,與《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精神高度契合,拓展了世界遺產保護的理念,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乃至全球世界遺產保護事業的思想庫。
完善治理體系。中國將世界遺產保護納入國家戰略,用法律和制度構建起了世界遺產保護網,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成爲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了國家“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同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現行的法律法規爲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提供了法律保障。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建立起較爲完備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監測和研究工作體系,實現了對遺產地的科學規劃和有效的監管。並且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履約工作,將遺產保護與增進人民福祉有機地結合,促進遺產地保護和管理狀況持續改善,工作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突出能力建設。充分利用專業機構力量和新技術,爲世界遺產保護提供更多、更好的實施路徑和方式方法。利用空間技術和遙感影像對世界遺產地進行更好的監測和保護。例如,利用網絡信息和大數據對世界遺產地開展更加智慧化的規劃和管理,利用數字化和虛擬技術對世界遺產地進行復原再現,實現更具互動性和參與性的展示、傳播。我們面向大中小學的學生和社會公衆開展不同形式、內容豐富的世界遺產的教育,同時還通過高校培養人才,開展專業研究,培育和建設世界遺產領域的專家隊伍。
加強國際合作。中國積極參與世界遺產領域的全球治理,先後四次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委員,爲世界遺產領域的全球治理貢獻力量。支持教科文組織在遺產領域落實“非洲優先”戰略,幫助非洲開展遺產保護工作,我們還爲柬埔寨、肯尼亞、尼泊爾等國遺產保護和修復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支持相關的教科文組織二類中心和教習,爲締約國提供能力建設和遺產地監測服務等。多年來,中國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保護着世界遺產這些人類共同的財富。中國願意以此次大會爲契機,與各國就世界遺產的保護開展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爲世界遺產事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