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擺脫「爆買」穀物 日媒:市場行情或驟變

圖爲大陸河南省漯河市的村民們在一場降雨結束後搶收小麥。(圖/中新社)

作爲全球最大的穀物進口國,中國大陸提高大豆和玉米自給率的農業政策正在改變市場。日媒分析稱,中國大陸減少進口將抑制穀物的漲價,同時也將打擊海外生產者的耕種積極性。如果供應能力下降,在收成不好的情況下,行情劇烈波動的風險可能會提高。

日經中文網12日報導,今年春季,中國大陸大量取消穀物進口引起市場關注。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顯示,大陸已取消了原定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進口的累計110.4萬噸美國產玉米,相當於美國一年對中國大陸出口量的7.4%。

對於最大消費國的意外舉動,市場也做出了反應。疊加美國的豐收預期,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貨價格在5月中旬一度跌至每英鬥(約36.37公升)5美元左右,創2021年10月以來最低點,與2022年春季的最高價相比下降3成。大豆也因類似的交易取消而出現下跌。

對於中國大陸突然取消進口,市場上出現各種猜測。有日本商社認爲,巴西穀物創紀錄的豐收,與美國產相比大幅降價,「即使支付違約金,換成巴西產也更爲划算」。另一方面,NIPPN公司糧食業務的首席分析師服部秀城則認爲,「這是中國尋求降低對美國依賴度的大趨勢之一」。

實際上,中國大陸總理李強3月在全國人大閉幕後表示,「始終不懈地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出了重視糧食自給的方針,鼓勵本國農民生產更多的糧食。同時,北京還加快年內製定《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審議,還將解禁大陸的基因改造品種商業化,進口方面加強限制。

報導指,中國大陸基本能自給的是白米和小麥等屬於主食的穀物,其他作物則通過進口彌補不足。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1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佔世界大豆進口量的59%、玉米進口量的14%,均爲世界第一。1990年代後期,中國大陸糧食整體對外依存度僅1%左右,其後逐年上升,2020年達到19%,創歷史最高水準。

中國大陸擺脫對海外依賴的背景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和中美關係惡化。中美兩國本來就存在貿易摩擦,而且圍繞臺灣問題的對立加深。目前,美國的矛頭主要指向半導體等尖端技術,農產品並未成爲焦點。但是,越來越多觀點認爲,「中國非常擔憂如果對美國的依賴程度一直很高,對立激化或將導致糧食供應被切斷」(日本農林水產省高級主任研究官百崎賢之)。

鑑於中國大陸對自給路線的重視,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高級分析師李雪蓮指出,「中國進口需求見頂的可能性很大」。中國大陸的穀物進口量在20年間增至約6倍,一直對價格構成支撐。如果採購量減少,世界穀物市場的供需平衡也可能發生變化。中國大陸在截至2025年的5年計劃中提出目標表明,玉米將比2020年實際產量增加435萬至11685萬噸(2至16%),大豆增加340萬噸(17%),分別提高產量。

從中國大陸增產佔全球貿易量(過去3年的平均)的比例來看,玉米相當於2%至9%,大豆爲2%左右。如果按計劃順利增產、相應地減少進口,將出現供過於求,很可能成爲行情下跌的壓力。日本等消費國所面臨的糧食漲價將有所緩和。

不過,供給過剩未必會一直持續下去。一旦需求下降和價格下跌固定下來,生產意願就會下降。比如大豆。2007年由於截至上年的價格相對低迷,美國的種植面積減少了14%,結果導致價格暴漲。

報導稱,中國大陸的自給戰略能否順利推進仍難以預測。適合耕種的土地已被開墾,耕地的擴張空間達到極限。另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的理事研究員阮蔚表示,「保護環境的政策也是中國進口糧食的原因之一」,更指「退回提高自給率的政策會導致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等,導致土壤退化」。

在穀物出口國的供給能力下降後,如果中國大陸的增產並未成功,再次轉爲擴大進口,有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價格上漲。報導最後強調,中國大陸的自給政策無法一蹴可及,也存在給糧食市場帶來新動盪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