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三個巨大潛在發展空間
目前我最爲關注的三個方面。
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已經逐漸快到尾聲了,勞動力總量在 2012年開始就在萎縮了,而且 2022年很可能人口開始下降,人口結構在快速老齡化,經濟高增長時代已經過去了,以後的任務並不是回到 7%, 8%的快增長時代,不可能了,而是如何維持住中速的增長不要太快往下掉。我覺得有三個空間:
1:高科技等各行各業的國產化
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中 國產業升級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我一直說半導體和汽車就是國運,目前大家關注最多的也是這兩個行業,是因爲這兩個行業的市場空間非常大,同時我國本土公司佔全球的比例又不高,因此有巨大的上升空間。其他類似的行業還有航空航天,醫療器械和製藥,高端儀器儀表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高科技行業的國產化,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會有大量各種因素的干擾,例如全球產業的週期規律,例如來自美國的不斷加碼的制裁,這些因素都是我們的風險所在,但同時也是我們的機會所在。
以電子行業爲例子,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出口一直可以說是風向標,
9 月份中國大陸出口 3227.6 億美元,同比增長 5.7% ,增速較 8 月下行 1.4 個百分點;而 9 月臺灣地區出口 375.3 億美元,爲今年單月出口的次低,同比減少 5.3% ,其中 9 月臺灣對大陸與香港出口跌幅擴大爲 13.3% 。
儘管全球需求下滑 ,但是中國大陸的出口增速仍然比臺灣地區高出了 10 個點以上,背後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爲電子產品全球需求在大幅下降, 9 月份出口按照數量計算,中國大陸平板電腦出口下降了 11.6% ,筆記本電腦出口下降了 33.2% ,液晶顯示器出口下降了 16.3%, 手機的出口量下降了 5.8% ,而由於不少零部件和芯片是從臺灣地區進口的,自然從臺灣地區的進口也出現了下降。
當然與臺灣地區電子類產品出口佔極高比例相比,中國大陸的出口更加多元化,尤其是以汽車,光伏產品和鋰電池等產品出口增長較快,拉高了出口增速,另外手機雖然出口數量下降,但是按照出口金額算也出現了增長,因而出口增速表現比臺灣要好,但是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來,全球因爲疫情產生的對電子產品的爆發性增長需求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了,這一波持續了兩年多的疫情需求在退坡了,進入了低谷週期。
臺灣在這一波的電子產品大爆發裡面,人均 GDP 從 2019 年的 2.6 萬美元一下子衝到了 2021 年的 3.3 萬美元,顯然這麼高速度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而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目前我們的確還有不少電子產業上游的產品還需要依賴進口,尤其是半導體產品。
另外產業升級獲取更多利潤,並不是說只有以上半導體,電動汽車之類新興的,高科技的行業,實際上各行各業我國都有升級的空間。就拿太陽鏡來說吧,這是個典型的傳統行業,我國目前一年出口太陽鏡數量高達七八億副,但是出口均價總體只有大約 2 美元一副,因此每年生產並且這麼多太陽鏡,但我國獲得出口金額也只有大約十五億美元左右,賺的是辛苦錢。但在大量出口太陽鏡的同時,我國卻也在進口太陽鏡,數量並不多,一年大約七八百萬副的水平,但是進口的均價卻能達到三四十美元一副,因此每年進口金額也有大約三億美元,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是意大利,想來是其高端品牌帶來的溢價。
這樣的傳統行業升級還有非常多,比如超市和商店裡面的各種零食,我們現在就還沒有本土的國際大牌,而全球前十的糖果零食製造商,幾乎都被歐美日品牌霸佔,包括阿爾卑斯,奧利奧,德芙,士力架,箭牌口香糖,費列羅,樂事薯片,養樂多(名字像中國的,其實是日本的),真知棒棒棒糖,好麗友(韓國的),怡口蓮 , 哈根達斯冰淇淋,雀巢的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 ....
再比如中國的酒店品牌就很少走出國門的,我們就算個人想在國外選擇住中國品牌的連鎖酒店,在國外是基本看不到來自中國本土的酒店品牌在經營,更不要說高端品牌酒店了,這可是非常大的市場。
還有餐飲品牌,美國的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之類的是開到全世界的,米其林餐廳認證是世界知名的,但是中國也沒有這樣的全球性餐飲品牌,海外的中餐館目前還沒有打出全球品牌的,還處於各自爲戰的階段,海底撈,鼎泰豐等已經算是其中不錯的了,但是也更多是侷限於華人的圈子。
再比如兒童用品,從奶粉,紙尿褲到兒童讀的繪本,乃至於兒童安全座椅 ...... 我家小孩小時候使用的各種兒童繪本,目前就大量的來自西方和日本,裡面的場景,人名,以及故事都和我國有所不同,在不經意間也會傳遞一些國外的文化,雖然我帶着孩子看《西遊記》之類,但總覺得我們還應該創造更多新的優秀故事,不能 21 世紀了還在吃祖先老本。
近年來也有一些優秀的國產故事繪本在出現,這個還需要繼續下去。而反過來我國的國產兒童繪本,卻很少出現在西方國家和日本兒童的睡前講故事場景中,我們說講好中國故事,其實在少年兒童這個部分就已經落後了。因此我國的產業升級空間是足夠大的,繼續保持經濟增長,把產業水平提上去,是足夠十四億中國人過上不錯的生活的。
2:十億人口的新三線建設--從補齊基礎設施到中高端產業
我國生活在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的人口不過一兩億人,超過 10億人口是生活在這些地區之外的,如果中高端產業就高度集中在這些地方,顯然對實現共同富裕是不利的,因此就跟當年在沿海建立特區吸引外資一樣,應該通過國家政策鼓勵企業和產業向內地遷移,實現新興產業在全國均衡的分佈,因爲同樣一個月入 1萬的工作崗位,在北上廣深和在一個二三四線城市,生活水平是完全不同的,能夠極大的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促進我國超過 10億人口的二三四五線地區的大發展。
新三線建設實際上就是財富的再分配,可以有效的擴大全國總消費盤子。一個人有 10億人民幣,他可能也只會買幾輛汽車,幾臺手機,但如果是 1000人擁有 10億人民幣,人均 100萬,那這 1000人會購買幾百輛甚至上千輛汽車,以及上千部手機。
現有的轉移支付模式當然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但總體上是不如產業均衡分佈好的,因爲轉移支付除了老人的養老金之外,並不是直接發錢給落後地區的中青年人口,而是政府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翻新改造,國企投資等形式進行轉移,這些錢大量變成了資產而不是個人收入,而即使在個人收入這部分也會讓基建產業等相關的人員優先受益。
我們去國內大量的三四五六線城市,會發現基礎設施,公園,購物中心等等都修的不錯,各種步行街,濱江路,廣場,綠道,體育場等等都修的很漂亮,說明轉移支付大量的變成了資產,極大的改善了當地的城市和交通面貌,但是當地老百姓的收入卻和一二線城市有很大差距,核心還是因爲產業纔是真正的印鈔機,是財富的源泉,是財富分配的最佳方式。
所以總的來說,高科技產業產生的 1000億財富先分給 100個人,再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再分配給另外 900個人,是不如把 1000億的財富分給 1000個人均衡的,後者更能夠普遍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更能夠刺激消費的增長,而實現後者的最佳方式還是產業的均衡分佈。
在目前半導體和汽車的這一波浪潮中,二三四五線城市獲得了很多機會,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簡單的介紹過一些城市在這波浪潮中獲得的發展,但如果有政策來進一步推動和鼓勵產業在國內轉移,無疑會更好。
產業在全國的均衡分佈有着極大的好處,不僅僅是平衡全國不同地區人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能夠改善財富在不同行業的分配和分佈,一個工作機會從一線轉移到三四線,購房支出的減少能極大的促進居民在房貸支出之外的消費。
下圖是國內寧德時代在四川宜賓市的 2023屆校招待遇,本科 15-32萬一年起,碩士 20-46萬一年起,該內陸城市的房價目前七八千一平米,而該城市以及鄰近城市的人口合計高達 2000萬人,如果你是家鄉就在這個區域的大學生,顯然在這裡工作生活水平是很高的。
比亞迪在鄭州新建的工廠也在招人了, 2023屆應屆碩士年薪也有接近 20萬人民幣,對於本來就想在老家工作的河南學子來說,在鄭州拿這個薪資無疑比在深圳要好。
3:房地產轉型--從數量到質量
過去的幾十年我國享受了城市化的紅利,幾億人從農村走向城市,土地財政有效的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從而有資金爲幾億進城的國人提供各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住宅,此時我國優先以滿足數量的要求爲主,確保城市化浪潮下每年高達一千萬以上的進城人羣居者有其屋,不管是購房還是租房。
而在城市化接近尾聲,出生人口在迅速下降的情況下,從數量轉向質量成爲一種必然,放寬對別墅和低密度社區的限制,擴大高品質,大空間住宅的供給,國內每年大量的購買力流向歐美加澳,去購買低密度社區大 House,客觀上說明國內存在對大空間低密度居住的強大需求,獨立的影音室,車庫,地下室,多個臥室,獨立後院的住宅對於大量的人羣有着強烈的吸引力,目前國內對城市人口居住土地供應有很大的限制,人爲的造成擁擠,也讓別墅和低密度社區成爲極少數國內富人的專屬。
需要強調的是,從長期看中國人口其實並不是 14億人了,因爲去年( 2021年)我國只出生了 1062萬人口,按照中國 78歲的預期壽命,實際上我國長期人口只有八億左右了,而這個數字並不能保持,因爲每年一千萬的出生人口數量並不能保持多久,幾年後就會穩定的跌到 1000萬以下,也就是幾百萬人的水平,因此我國的長期人口實際上會比八億更低了,等出生人口跌到500萬,我國實際上長期人口就是四億人了,而除非生育率恢復到2.1以上,否則年出生500萬人也不能保持,還會繼續往下掉。而我國的人口總量很可能從今年( 2022年)開始就出現下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全國幾百個城市目前大多數城市人口已經在持續下降了,只有少數的城市人口還在增加, 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四川 21個地市州相比 2010年只有 7個人口增加,其餘 15個都處於下降的態勢,而這還是和 2010年比,如果是看近幾年的數據,人口的下降的地市州還會更多。
因此很多事情的邏輯會隨着人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下圖是我從住建部官網下載的《 2021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鑑》裡面的數據,可以看下全國城市城區的建設用地面積才 5.9425萬平方公里,對應的常住人口是 55289.77萬人。其中居住用地面積才 1.8618萬平方公里,其餘是公共管理和服務用地,工業用地,道路交通,公園綠地等等。
城區之外還有縣城,全國縣城建設用地面積 1.9752萬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面積爲 6563.62平方公里,對應的人口是 15655.45萬人。其他鎮,鄉,村的我們就不看了(雖然我國城市化是要計算鎮的人口),城區 +縣城人口總共 7.0945億人,對應的居住面積是 2.518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也就是我國國土面積的 2.6%多點。
具體到每個省的話,全國城市 +縣城居住面積超過 2000平方公里的省份只有兩個,其中山東省是最大的,也只有 2200.72平方公里。另外還有八個省份的居住面積在 1000-2000平方公里之間,換言之中國大陸 31個省市自治區有 21個的城市居住面積只有幾百平方公里。
整個河南省城市市區 +縣城居住面積才 1502.31平方公里,只佔該省面積 16.7萬平方公里的 1%不到,而該省接近一億人,其中有大約四千二百萬人居住在城區 +縣城。
我們知道貴州省貴陽市的那個著名的住了幾十萬人的花果園小區,幾十萬人口高度密集的住在密密麻麻的高樓裡面,那個整個貴州省的城市市區 +縣城居住用地面積是多少呢? 623.61平方公里,只佔該省 16.6167萬平方公里面積的 0.4%不到。
內蒙,黑龍江,新疆這些地廣人稀的地方, 2020年城市市區 +縣城居住面積,內蒙只有 600多平方公里,黑龍江只有 841.05平方公里。
現在人口出生率暴跌,房地產已經被認爲是夕陽行業的情況下,應該從數量向質量轉型,放鬆對別墅和低密度社區的管制,擴大高品質大空間住房的供給,在國內也提供能有車庫,地下室,獨棟的低密度社區產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現在全國人口即將(可能已經)處於下降的態勢,全國幾百個城市裡面,只有幾十個的人口還在增加,其他幾百個城市都處於房地產過剩,人口減少的態勢,與其在這些地方繼續建一堆過剩的高樓,不如擴大別墅和低密度社區的比例,住宅走向高品質化,這樣才能更好的留住年輕人,不然對於年輕人來說,在一線城市住高樓,在二三四五線城市也是住高樓,那爲何還要回老家。
同時擴大高品質住宅的供給,也可以非常有效的擴大消費,帶來新一波的增長,更大的住宅面積會帶來對各種物品更多的需求,這就跟中國人口一樣,當年是人口紅利,勞動力供給多,之後轉向工程師紅利,也就是勞動力供給數量少了,但是裡面的高質量高學歷人才多了,所以還可以繼續帶動經濟增長。
對於房地產一樣,當年是數量紅利,或者說是城市化紅利,首先滿足數量,解決有無問題,畢竟我國每年有上千萬人進城,需要修一大堆的密密麻麻的高樓來容納海量的進城城市化人口,而且還要修建配套的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那現在城市化接近尾聲了,人口走向下降了,那房地產也該轉向質量紅利了,通過提供更大空間,更低密度,更高品質的住宅來再一次帶動增長。
現在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人擁有的個人物品越來越多,家裡面一個小孩就有書本,腳踏車,滑板,頭盔,平衡車,輪滑,籃球,足球等各種東西,如果有兩個小孩,那麼物品的數量還要翻倍,而隨着家庭生活水平的增長,露營裝備,汽車的數量和充電樁,房車,家庭影院,獨立書房等的需求都在上升,這些都帶來對更大空間的需求。
總之,其一是大規模的城市化逐漸結束了,房地產的發展應該從滿足數量到滿足質量方向發展了,
其二是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了,從幾十年前人均幾百美元到現在人均 1.2萬美元了,未來十年還會突破兩萬美元,消費能力和對居住舒適性的需求都在提高,
其三是全國人口的快速變化,大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經在下降了,長期人口數量在快速下降,提振生育率在逐漸成爲我國的主要工作之一,而提供低密度的舒適住宅無疑對此是有利的,也更有利於我國的三四五六線地區留住年輕人,一切的規劃其實都是爲人服務的,而人口的變化,也需要我們在各個方面隨之變化。
本文的三個方面,是中國發展的潛力所在,在這些地方的進步,會帶來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
往期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