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高樓」項目再度流拍,馮侖:解決4大問題纔有人接盤

1

問:

計劃建設「中國第一高樓」的項目,如今無人問津。今年7月,房企世茂在深圳最大的綜合體項目,深港國際中心項目的大部分資產,以130.44億元的價格進行公開拍賣。首輪流拍後,11月16日,降價26億元,以104.35億元的起拍價再度公開拍賣,但再度流拍。

2017年拍下地塊,拿到項目後,世茂曾計劃將其建設成集深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智能辦公、大型商業、公寓等於一體的綜合開發運營項目。其中,最受市場關注的是,項目曾計劃將其建成668米高的「中國第一高樓」,建成後成爲深圳的「新地標」。

2022年3月,世茂深港國際中心停工,世茂債務危機也爆發。在世茂集團陷入債務危機後,深港國際中心就被傳出要出售,但項目的債務關係十分複雜,一直沒有找到接盤方。在兩次拍賣均未找到買家後,世茂深港國際中心項目接下來的命運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對於這件事,您怎麼看?

馮叔:

這個消息,我也看了一下。深港國際中心項目的位置的確還不錯,世茂原來的設計方案也不錯,當初計劃總投資規模達到500億元,打造深圳城市新地標。

但是現在市場上不大會有人接盤,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錢的多少,而是接盤了超高建築之後,該怎麼掙錢?

與國外的超高建築相比,中國超高建築受到這麼幾個關鍵因素的影響。

第一,財務成本太高。這500億元的總投資,如果其中有一半是融資來的,那怎麼算賬,都很難算過來。

第二,規劃限制太多。在中國,這種超高建築,房產證只能發一個大證。70年的住宅不能做,甚至公寓也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只能是按照規定來進行業態佈置。寫字樓、酒店、公寓和底商,大概就分成了四五節,這種規劃,實際上沒有辦法適應市場,操盤者就很難賺錢。

對比國外的超高建築,比如,880米高的迪拜塔,裡面有永久性產權的散售住宅,塔身蓋到中間時就可以售賣了,回收資金的週期大大縮短,所以操盤者有掙錢的機會。

第三,當下的市場競爭很激烈,深圳寫字樓的空置率比較高。另外酒店也不好賺錢。於是高層建築在業態安排上比較困難,很難實現一個可預見的收益。

第四,技術問題。我們建設高層建築的技術還是有限制,建造週期很長,這幢高樓至少要5到8年才能建完,在長期的建設過程中,資金沉澱的負擔非常重,所以也不好賺錢。

國外現在發明了一種「邊施工、邊運營」的方法,也就是一邊蓋着一邊先開業,比如,底下先開業,上面繼續蓋着。中國現在沒有采用這種模式。在驗收、消防等方面也不支持,沒有辦法用這個方法。

這樣一來,建築週期太長,導致經濟的合理預期不能達成,高層建築就沒法賺錢,所以也沒有人進場接盤,這是正常的。不光是深圳有這種情況,其他城市也都一樣。

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在規劃、財務成本、業態佈置和建築技術上能夠有所放寬,有所創新改進的話,其實超高建築也是可以賺錢的,而且有很多新的賺錢點。比如說,LED技術帶來了樓體的廣告效應,高速觀光電梯帶來了樓頂的觀光效應,等等,這些是非常綜合的因素,需要有技術、政策、商業上的支持才能賺錢,能賺錢自然就會有人來接盤。

2

問:

據媒體報道,11月上旬,人民銀行、住建部、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召集數家房企座談,瞭解行業資金狀況和企業融資需求。這釋放了什麼信號?據報道,參會企業包括萬科、保利、華潤、中海、龍湖和金地等大型頭部房企,此次參會企業中沒有出險房企。但頭部房企就絕對安全嗎?

馮叔:

安全和不安全都是相對的,頭部房企的安全係數高一些。但實際上,世界500強企業還有破產的,所以我們不能說頭部房企就100%安全,任何時候、永遠都沒有毛病。只是說在當下,他們的穩健性、可持續性和均好性是受市場和投資者認可的,所以監管部門召集他們開會帶有某種代表性、典型性。

我也看了他們提的一些意見,從市場端的角度,希望恢復大家的「買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來買房,那麼房地產市場當下的問題是解決不了的,這是一種意見,當然這很根本、很重要。

另外還有一種意見,就是希望把銀行對頭部房企的融資支持擴大到非住宅領域,我覺得這也是對的。還有一些相關建議,比如,監管是不是可以更合理,要不要適當放鬆,等等。

總之,我覺得他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都很有代表性和針對性,監管部門在當下傾聽他們的建議是很有必要的,也對未來政策的微調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