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美人封神,年輕人搶着拍
前幾天,鳴沙山月牙泉上空的煙花,點燃了敦煌的浪漫。
色彩在風中自由流動,濃郁的紅、綠、藍、黃在夕陽下合成了大夢一場。
這是一種中國人忍不住駐足讚歎的美感。
像這樣絢麗的中式美,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我們的日常。
漢服、茶飲、地標打卡,流行文化中處處是中式美學的印記。
我們終於等到了屬於自己的美學復興。
中式的大流行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
趙麗穎帶火的簪花圍,無疑是紅了大半年的旅遊打卡頂流。
誰穿上這花團錦簇的一身紅衣,都能襯出國泰民安的氛圍感。
泉州蟳埔漁女的裝扮一夜間成了時尚,小小漁村的簪花店,日日排起長隊。
女孩們從全國各地趕來,簪上滿頭繽紛花朵,留下一張人生照片。
實在是一種復古又傳統的浪漫。
圖源:小紅書
風向確實是變了。
像簪花圍這樣的“非遺”不再遙不可及,轉身成了日常中的美學和出片神器。
比如假期街頭幾乎人手一把的漆扇。
幾滴大漆滴入水中,一把紙扇在水下翻飛,幾秒之內,“逸態橫生,濃姿百出”便在眼前具像化。
圖源:小紅書
漆扇妙就妙在,不到出水那一刻,你都不知道會開出怎樣的色彩盲盒。
藍綠是千里江山,紅青是大魚海棠,藍綠紅金配出飄逸富麗的敦煌......
揚州、蘇州、南京、蘭州......每個地方的遊客,都在扇面留下獨一無二的城市印記。
圖源:小紅書
走紅的還有大理的扎染。
在彩雲之南的地方,必須體驗一把水墨韻味的藍調時刻。
圖源:小紅書
到了千戶苗寨,必須當一天會下蠱的苗女。
在平遙古城,又變身宅院裡的晉商大小姐。
圖源:小紅書
中式手作之美也隨之復興。
金魚燈、鰲魚燈、紙鳶分分鐘出片。
年節的“花市燈如晝”,春天的“忙趁東風放紙鳶”,穿越百年來到我們身邊。
圖源:小紅書
連安陵容同款的鵝梨帳中香,也被網友復刻了出來。
這款相傳由南唐後主李煜所制的香,配方流傳至今。
沉香、檀香、鵝梨搭配後瀰漫的香氣,不曾被時間消減。
圖源:《甄嬛傳》
衣衫、首飾、生活方式......角落遍佈中式細節。
中式美學回歸,已成不可擋的潮流。
你看張燈結綵的中式婚禮,鳳冠霞帔替代了婚紗禮服。
圖源:小紅書
你看《只此青綠》的大熱,《祈》的刷屏。
背後是《千里江山圖》獨步千載的青綠美學,敦煌飛天的瑰麗想象。
從一小部分人的小心嘗試,到街頭巷尾隨處可見。
中式美學大流行,你我真的已經等了太久。
美的共同經驗
說起來,我們其實都浸潤在中式審美中長大,卻到現在纔看到其流行。
誰小時候不曾身披牀單扮作白娘子,格格公主都cos一遍,或是幻想遠方的江湖仗劍走天涯。
圖源:《新白娘子傳奇》
我們小時候做的夢,都是古風夢,江湖夢。
周杰倫那時唱的都是中國風。
琵琶、古箏、二胡的音調融入流行樂,詞和韻律中的詩情畫意,我們似是天生就能感知。
《東風破》裡是“綠肥紅瘦”的聯想,“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嘆息。
圖源:《東風破》MV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東風破,周杰倫
《青花瓷》的“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裡”。
江南水墨畫的腔調,幾筆便已勾勒成型。
青花瓷,周杰倫
那時流行的影視劇,教給我們什麼是“淡妝濃抹總相宜”。
淡,是江湖中高手踏水不留痕的飄逸輕盈。
是男女間欲言又止的情意,點到即止的留白。
更是俠客們東臨滄海、驚濤拍岸時的不動聲色。
我們看江湖大俠飛檐走壁、快意恩仇。
可他們的滿腔俠氣中,也彌散着獨屬於東方意境的淡雅和禪意。
而濃,則是濃郁色彩中的那份綺麗和雍容。
如《紅樓夢》賈府女眷飲酒作詩的羣像。
女孩們穿紅着綠、鮮花環繞,各有各的妍麗和風姿,這一派世家大族熱鬧的繁華幻境,如今再難復刻。
也如《西遊記》裡的天庭盛景。
在那至高無上的仙界,仙女起舞,就得配最璀璨的珠寶,最華麗的衣裙。紅衣紅脣,方襯美人。
淡是留白的素淨,一葉孤舟,獨釣寒江雪。
濃是鮮亮的大氣,春風得意,看盡長安花。
中式美學的色彩和意境,我們早早習得。
而時間來到近些年,中式美學復興說到底,是一場浪漫基因的覺醒。
其背後,是無論身在何處的中國人都共有的一種審美經驗。
傳遞千百年的浪漫
中式美學,不曾斷聯。
比如最近爆火的簪花,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愛慘了。
《簪花仕女圖》《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漢宮春曉圖》......一幅幅傳世名畫中的女性頭上簪花,舉手投足彰顯華貴。
她們在春意正盛時折下枝頭花朵,約着姐妹插戴滿頭。
宋仁宗皇后畫像中的仕女,化着當時流行的“三白珍珠妝”,戴了滿頭桃花、牡丹、菊花、山茶。
一年四季的好時光,都收束在珍珠、金玉、羅絹之間。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愛美的。
武則天的養顏秘方神仙玉女粉,清朝的甄嬛還在種草。
楊貴妃也有她的私人定製護膚品——太真紅玉膏。
《貴妃曉妝圖》
不得不說,那時中國人的審美,遙遙領先。
一年四季的吃喝玩樂,樣樣有趣,無一不美。
春日踏青撲蝶,夏日泛舟採蓮。
秋天登高品蟹,冬日圍爐賞雪。
《斜倚熏籠圖》
宋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
隔火煎沉香,暗香浮動,終日不散。
插花怡情,疏密斜正,各具意態。
小室一隅,處處見風雅。
讀書、撫琴、對弈、酌酒。
無事,便是無限美事。
《月曼清遊圖》閒亭對弈
品茗、聽雨、候月、尋幽。
氣候風物,都有美妙意趣。
《月曼清遊圖》瓊臺玩月
能總結出“十大雅事”的中國人,確實是懂生活的。
我們的美學,也致力於美到每一個細節。
看了中式傳統色,才知道什麼是五彩斑斕的黑,光怪陸離的白。之前流行的莫蘭迪、美拉德,瞬間黯然失色。
露水染上絲帛,有了天水碧的“青”;
百草燃盡的柔軟質感,成了百草霜的“灰”;
取一抹映照於海上的霞光,便是海天霞的“粉”。
圖源:《假如顏色會說話》
酡顏、薄柿、落慄、鴉青、梅染、遠山如黛、青梅煮酒、蒼煙落照、東方既白......
中國人塗一種色彩,就如親手寫一首短詩。
圖源:小紅書
而這些流傳千百年的服飾之美、色彩之美、四季之美,來自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日常敏感的覺知。
月下花前,衣食住行,盡是雅事。
聽風聽雨都有味,健來即行倦來睡。
一副皮囊,根本困不住中國人逍遙的靈魂。
繼續做夢
然而,在之前一段時間裡,很多人困擾於一個荒謬的問題:中國人到底有沒有審美?
放眼我們身邊。
從前是殺馬特葬愛家族不堪回首的青春回憶,現在有跳廣場舞再迎風揮舞絲巾的中年身影。
中式美學,之前緣何隱匿?
要知道,老祖宗的審美在兩三百年已收服歐洲,新奇的服飾、美麗的瓷器、精巧的園林,無一不令當時的歐洲人驚歎。
《中式園林》布歇
當路易十四的宮廷畫師阿蘭曼尼森馬萊到達南京,看到震撼的大報恩寺琉璃塔,他感嘆“我要將這座寶塔與世界七大奇蹟並置”。
他繪製的《南京—寶林寺(報恩寺)》在歐洲產生巨大影響。
英國於1762年建造在倫敦的邱園寶塔,便是完全復刻大報恩寺而來。
傳奇的設計師Coco Chanel女士也是著名的中國風愛好者。
在她巴黎康朋街31號的寓所內,瓷器和烏木屏風整齊陳列,她個人一生收藏的屏風達到了32扇。
在美國畫家威廉·麥格雷戈·帕克斯頓的筆下,也少不了中式風情。
朦朧的異域神秘美感,充滿對東方的想象。
那個時代的歐美人,對中式美學有無限的神往。
精妙的瓷器、摺扇、屏風,花樣百出的中國元素,是人人爭相追逐的高級時髦感。
我們的審美早已跨越文明的壁壘,落地留痕。
好不容易等到了現在,這中式風終於吹回了它誕生的地方。
各色形制的漢服,穿在了懂它的人身上。
沉睡多年的西安、洛陽,迎來了這一代的喧鬧繁華。
我們骨子裡的中式審美基因,也終於隨之被喚醒。
今天簪花的女孩,共享了古時“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的歡喜。
馬面裙揚起的裙襬,似是能穿越時間,讓古今不同時代的女性隔空擊掌。
我們從小做起的國風夢、武俠夢,也可以繼續笑着做下去。
去江南,體驗“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在敦煌,有“白雁西風紫塞,皁雕落日黃沙”。
那份或素雅或濃烈的色彩和氣息,跨過歷史的脈絡,觸手可及。
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像千百年前的古人一樣,頭戴花,着襦裙,讀詩書,觀雲聽雨。
所謂理想的日子,依然是“茶一碗,酒一尊,熙熙天地一閒人”。
如此看來,不變的傳承,是莫大的幸事一件。
所以更要記得,你我來這世上一遭,不是爲了無知無覺,匆忙追趕。
你我,要在每一個看似平庸重複的日子裡,活得盡興,活得好看。
圖源:b站@四月晨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