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太功利,爲了成績不把孩子當人看

每4個孩子,就有1個有抑鬱傾向。

知名心理諮詢師陳瑜採訪了幾十上百個孩子,她說現代家長把孩子逼太狠,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她見過的最惡劣的親子關係,孩子已經不把父母當人看了。

本站新聞對談陳瑜,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爲什麼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平均年齡降低了?

陳瑜:現在的孩子太早步入了學習的"起跑線"。很多孩子在三歲進入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在小學入學前,他們的語言、數學和英語等知識儲備相當豐富,同時,家長對孩子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和要求。

但是,在低齡段的孩子,特別是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最大的需求其實是玩耍。無論年齡大小,他們都需要有自主玩耍的時間,可以自由地玩耍、探索和發揮想象。如果他們玩耍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那麼孩子會提早產生厭學情緒。小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從四五年級開始不喜歡讀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在太過早地開始學習和讀書。

作爲家長,可以適度培養和開發孩子的興趣愛好,但一定不要把孩子的時間填滿,無論孩子在什麼年齡階段。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根源在哪?

陳瑜:孩子的身心狀態不是特別理想的話,他們的親子溝通都是有問題的,無一例外。

第一個就是催、逼。比如說有些孩子說想做作業了,但是媽媽這個時候突然跳出來一句說,你終於可以做作業了,一下子就會覺得這是媽媽要求我做的,不是我自發來做的,這個感受非常的不好。

還有很多家長會非常嘮叨,很多的話車軲轆似地跟孩子說,比如"考試就要到了,你還沒準備好嗎?"過幾天又會說"還有幾天就要考試了,你準備得怎麼樣了?"這種嘮叨其實會引發孩子產生強烈情緒。

甚至有一些家長非常粗暴,會呵斥孩子,甚至動手打罵孩子。曾經有一個女孩跟我說,她媽媽很難控制情緒。她成績出現一點下滑,她媽媽就會把她蒙在被子裡,坐在她身上瘋狂地揍她的頭,還不准她哭,嫌她哭聲難聽。她就在被子裡邊躲着流淚。被自己最親的人這樣對待,對她的傷害無疑是極大的。

有些孩子就是被家長打出抑鬱症,打得雙向情感障礙。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哪類家長更容易焦慮?

陳瑜:80後家長會更容易焦慮,他們的焦慮感是全方位的,對自己職業的焦慮,對家庭關係的焦慮,對孩子學業的焦慮等等。他們整體非常緊繃,但對孩子又有很高的期待。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除了父母,還有什麼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陳瑜:疫情對孩子影響是非常大。許多孩子因爲和家長髮生衝突來找我,甚至有一些孩子在家裡跟父母打架,打到要報警。

去年上海封控的時候,我接到一個高中男生的電話,他第一句話就跟我說,陳老師我現在有沒有辦法出去。我跟我父母已經沒有辦法在這個房間裡多待一分鐘。他形容他父母的時候是用寶蓋頭的“它”,就是動物的“它”,在他眼裡,父母不是“人”。他幾乎全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爲了不讓自己出門去碰到自己的父母,他可以成天不喝水,減少上廁所的機會。即便如此,他父母還不斷去砸他的門,有一丁點的小事兒也會起衝突。在這個狀態下,他的學業很難跟進。因爲他耗費大把的精力跟父母作抗爭。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成功的父母?

陳瑜:一個很簡單的指標。如果你教育孩子十幾年,孩子的情緒狀態和學業都處在一個良好的階段,每天都能愉快地去上學,那就是成功的父母。如今,許多家長因爲學業逼得孩子身心俱疲,我覺得這樣的孩子不管是在哪一所名校,成績有多好,這都不是一個成功的教育。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爲什麼孩子會抗拒和父母溝通?

陳瑜:有一些成績中等甚至不理想的孩子,照樣有內心豐富的世界。我認識很多孩子很喜歡法醫學,其中有個孩子他已經是B站上一個非常好的UP主,還建立了自己的團隊,教別人如何打遊戲。還有一位孩子他非常喜歡魯迅,他讀了魯迅全集,還看了有關研究魯迅的學者著作。他在知乎上還認了一個師父,還一起寫三國史之類專著。

但這些事情他們都是揹着父母做的。因爲當他跟父母分享我做這件事情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快樂的時候,家長上來就劈頭蓋臉說你這個事情太沒有意義了,太浪費時間了。這隻能讓孩子對家長關閉心門。孩子們都是很想和父母溝通的,想把自己的世界呈現和分享給父母。但是每一次呈現都被指責,每一次呈現都要被戳傷的話,幹嘛還要做這件事情?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作爲父母,我們是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我們沒能走進他們的世界,去領略這些風景的話,太可惜了,就白白辜負了做父母的機會。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爲什麼越是家長陪伴孩子,他們的關係就越疏遠?

陳瑜:都說要支持父母陪伴孩子,我們要怎樣的陪伴?我們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有理解的陪伴。我們看到很多父母的陪伴是包含着高控制。在父母的眼裡,最好我所見到的每時每刻,都是在學習的狀態。有時候孩子之前一個小時都在好好讀書,突然拿起手機看一下朋友圈,就那一分鐘恰巧被媽媽看見了,她就會覺得這一分鐘看到你是在刷手機,前一個小時都是在刷手機。於是上升到學習態度不好,以後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好工作,人生就完蛋了。甚至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方法,草稿紙該怎麼打也有要求。那孩子就會覺得時時被控制。

第二個就是情緒負面干擾型。比如說很多孩子面臨中考和高考,爸媽在學業上也起不到什麼作用,但是他們不停地在邊上叨叨。其實在面臨這樣一種學業狀態下,父母應該去爲孩子扛一點事情。但我們看到的是很多父母直接把自己的焦慮情緒雙倍疊加在孩子身上,那孩子就成爲了終端,他沒有地方再去排解了,就隱忍了。這樣的孩子,他後續的話就會有可能發生類似像焦慮症、抑鬱症這樣的情況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中國式家長會有什麼樣的特點?

陳瑜:中國家長還蠻突出的特點。他沒有把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會覺得我有權去安排他,去控制他,去塑造他。無論你是多麼大專家了,無論你的年齡。在家長的眼裡依然是我的孩子,依然可以被我安排、被我評判。

我前天採訪了上海地區的全國有名的重點高中一個高三男生,他中考的成績不是特別理想,於是今年寒假他媽媽就開始定時檢查他的寒假作業。我說你都高三了,你媽媽其實也看不懂。他說她看不懂我的作業,她檢查的方式就看我的數學最後一道大題的最後一問寫了幾行。以此來判斷我是不是在用功學習。每天要面臨媽媽這樣荒謬的檢查,孩子是非常對抗的。他說,我現在試圖說服自己去包容媽媽,不要再跟她起衝突了。我就說你這簡直就像修行。他說最近也在看一些佛法的書。我說你在書裡學到了什麼?他說我學到了接受。

我當時挺心酸的,這個世界怎麼就倒轉了?孩子成爲了家長情緒的容器,但其實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背後給到他力量的。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什麼樣的父母最難改變?

陳瑜:首先這些家長自身存在一些問題。他帶着自己成長的問題在看待孩子。並且產生聯動,比如說有一個家長他自己在高一的時候進入了一個重點學校,但是從高一他的成績就開始直線下降了。他害怕自己當年的情況在兒子身上重現。當他兒子進入重點中學讀高一的時候,他就無比的焦慮,開始瘋狂地管制孩子。

還有高學歷的家長,尤其是碩士、博士家長,社會成就很高,職場地位很高也很難改變。他會非常相信自己的人生經驗,會覺得這就是成功的最好道路,於是他要求孩子就這麼走,容不得孩子再來走旁支。

但有非常多的二三線、三四線城市,甚至一些農村的家長,他非常有悟性,就你跟他說了,他一聽懂了,立刻就能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