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十問 | 潘家華:逆勢投資煤電行業需格外謹慎,謹防“高碳鎖定”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出品|本站財經智庫
編輯|智旭權 主編|楊澤宇
經濟事關發展大局,當下,中國經濟如何實現快速復甦,實現高質量發展,關乎國運。本站財經智庫推出《中國經濟十問》系列節目,探尋不同研究視角下國家、企業和個人如何尋找發展的新動力。
NO.002潘家華:逆勢投資煤電行業需格外謹慎 謹防“高碳鎖定”
潘家華:投資燃煤電廠必須格外謹慎(來源:C位觀察)
60S要點速讀:
1、煤電投資是高資本密集,雖然煤電投資拉動經濟,但是高資本密集就意味着低就業,資本回報給資本。如果爲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鉅額的資金投下去了,最後回收不了,那將是很大的金融風險。
2、在關於碳中和的國際競爭中不必糾結於口號,中國要實現碳中和,需要步步爲營,絕不是要一步到位。能夠實現零碳的,就去零碳;難以實現零碳的,可以減緩;不能實現零碳的,就加大技術研發力度。
3、目前存在一些錯誤的低碳觀念。比如,許多城市已實施“禁摩”或“限摩”政策,但事實上,摩托車與汽車相比是更節能、更低碳的交通方式。此外,有些人主張減少肉類消費和儘量減少空調使用等做法,但這些做法可能會以犧牲消費者的生活品質爲代價,不應成爲實現低碳環境目標的唯一選擇。
正文:
01、謹防“高碳鎖定”
煤電行業爲企業家賺錢,但風險則會轉移到普通百姓身上。爲什麼會這樣呢?首先,煤電投資是高度資本密集型投資,它可能會刺激經濟,但高資本密集度意味着低就業機會。它未能解決創造就業機會的問題,回報和利潤流向了不太可能消費但積累更多財富的企業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並沒有顯著推動經濟增長。
潘家華:煤電行業謹防出現高碳鎖定(來源:C位觀察)
其次,煤電行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回報週期長,至少持續30年,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長達40年。我們現在是2023年,到2060年,將只剩下37年。如果我們現在投資並設法在2025年之前完成這些項目,我們將只剩下35年。如果到那時我們不能退出,就會出現高碳鎖定。我們的剛性目標是要使非化石能源佔比超過80%,並將化石能源佔比控制在20%以內,實現這個目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爲高碳排放的鎖定風險非常大。 如果我們爲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而讓資產閒置和浪費,那這將帶來多大的金融風險呢?鉅額的資金被投入其中,但最終可能回收不了,留下大量垃圾和廢棄物,這將帶來極高的金融風險。
目前,如果不考慮所謂的碳佈局和埋存情況,北方的煤電上網電價約爲0.38元左右,而南方的上網電價爲0.43元或更高。與此相比,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和成本已經降至0.12元以下。在我們前往新疆和青海等地進行調研後,發現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只有每度電0.12元。在青海省海南州,他們結合水電和光伏發電,通過國家電網將電賣到河南平頂山,上網電價爲0.227元,低於煤電上網電價。那麼,未來爲什麼我們一定要購買煤電呢?因此,這個市場存在重大風險。
所以關鍵問題是如何解決上述三個風險:市場風險、碳鎖定風險和金融風險。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投資燃煤電廠必須格外謹慎,更不用說國際趨勢——因爲2021年聯合國氣候大會產生了《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將重點從“消除煤炭”轉移到“減少煤炭”。無論是淘汰煤炭還是減煤,煤炭行業都應該處於下行軌道。然而,我們目前正在逆着這一趨勢進行投資,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極爲謹慎。
02、碳中和的國際競爭不必糾結於口號 關鍵在於技術突破
美國主導的七國集團在今年5月份的氣候首腦會議上非常明確地表示,他們將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雖然它們舉起道義的旗幟,但實際上它們有時候口是心非。
七國集團發佈的白皮書提出了在2030年實現零碳電力的目標,但現在在光伏組件生產方面,中國已經佔據86%的市場份額,而七國集團只佔據了5%,因此它們的這個目標似乎不太可能實現。更不用說風機,即使七國集團開足馬力也不可能實現,所以,它們只是在喊口號。 美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美國既然佔領了道義制高點,那就具有引領和推動的責任和義務。
雖然中國政府計劃在2050年實現現代化,但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然而,在零碳能源裝備的生產、裝機、產能、產量,以及儲能技術、電池、純電動汽車、熱泵等方面,中國佔據着世界上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國應該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通過做好自己的工作來推動市場拓展和經濟發展。我們不用喊口號,因爲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然而然就能夠取得優勢地位。中國的光伏組件出口和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出口都很好,這是因爲中國的產品可靠且有競爭力。與之相反,燃油車出口不好是因爲它們不可靠或者沒有競爭力。因此,在碳中和的國際競爭方面,我們沒有必要喊口號或糾結,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英國在1971年就實現碳達峰,但它在高平臺期久久降不下來,爲什麼?原因是缺乏技術突破。目前,中國在風能、太陽能、水力、電池和汽車領域的全球產能中占主導地位,佔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且在一些領域,如光伏硅片,擁有驚人的約98%的市場份額。憑藉如此強大的優勢、巨大的生產能力和快速的擴張,中國有可能在20年或30年內取得重大進展。
發達國家在其發展的頭30年中不可能過渡到零碳,因此這不是一個公平的比較。我們必須承認,由於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幅度、速度及其規模方面相對於化石燃料的競爭優勢,2015年之後不再存在可再生能源的裝機數量問題。此外,隨着儲能技術的穩步和快速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也不會再是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加大發展力度。我們經常談論回到世界的中心舞臺,這是我們最好的切入點。因此,沒有必要將自己與別國比較。
潘家華:建議把每年進口石油的3萬多億元錢投資新能源(來源:C位觀察)
03、糾偏:目前倡導低碳的幾種錯誤觀點
(1)讓老百姓少吃肉可以促進低碳的觀點過於片面
引導消費者綠色低碳消費、養成節能環保習慣固然重要。但是在鼓勵消費者少開一天車或減少空調使用的同時,更應該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或者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提高零碳電力供給能力。節能減排不應該以降低消費者的生活品質爲代價。
使用零碳能源可以讓我們隨意享受空調的清涼,而無需擔心能源消耗。因此,現在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加速推動零碳能源的轉型,這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加重要,因爲這可以消除我們所有的糾結,而不是讓消費者爲了低碳而過着苦行僧的生活,片面的少開車或減少空調使用。
我們不用化石能源提供集中供暖,改用電熱泵、零碳供熱、零碳製冷,這是大家的一種選擇,消費者有這個權利。爲什麼一定要強迫消費者做出某些犧牲呢?這是不對的。
(2)不應該一刀切式的“禁摩”或“限摩”
許多城市實施了一刀切式的“禁摩”或者“限摩”政策。我認爲這樣做不理性。
潘家華:城市“禁摩”不合理!摩托車其實更節能(來源:C位觀察)
首先,如果允許摩托車生產、進入市場和消費,卻又禁止,那麼禁令的法律依據在哪裡?即使要“禁摩”,我們也應該有一個讓摩托車自然退出市場的過程,避免“一刀切”。
其次,摩托車是否更加節能、低碳?絕對是的。作爲有交通方式需求的消費者,我們有多種選擇,哪種更便捷、成本更低,就會選擇哪種。在2公里、3公里、5公里的短途出行中,如果沒有什麼需要搬運的物品,開車可能並不必要,這時摩托車肯定更節能、更低碳。相對於以噸計算的汽車,摩托車也更加輕便,需要的能源也更少,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摩托車更節能。我們應該鼓勵交通方式多元化,並通過規範引導來解決問題。(本文張坤亦有貢獻)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