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以‘智勝’特朗普”
【文/觀察者網 楊蓉】
關稅是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推進其經濟議程的關鍵工具,但主流經濟學家普遍對其效果持懷疑態度。“中國可以‘智勝’(outfox)特朗普關稅”,英國《金融時報》經濟事務主筆泰傑·帕裡克(Tej Parikh)19日以此爲題撰文認爲,中國可靈活避開特朗普的貿易保護措施。
儘管帕裡克最後警告,特朗普關稅可能在全球引發更多不確定性,但他也主張,依託於出口市場的多元化、產業鏈優勢和國家對於科技創新的投入等,中國一定程度上具備化解關稅衝擊的能力。文章從多方面分析認爲,擬議關稅對中國經濟貿易造成的危害不僅可能比預期要小,甚至可能推動中國產業發展。
文章首先指出,自從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以來,中國已經逐步減少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凱投宏觀的數據,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總額只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約2.8%。這意味着,如果特朗普真將“有效關稅”從15%左右提高到60%,即使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抵消,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要比許多人想象的小得多。
文章稱,一來,中國可以將出口轉向其他需求增長的地區。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關稅政策實施後,中國對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的出口大幅增加,除美國以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也有所上升。其他國家,尤其是那些與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了長期經濟聯繫的國家,更是希望保持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二來,中國商品仍然可以通過第三國轉口貿易進入美國,以規避高額關稅。誠然,特朗普也清楚這一點,並有意打壓墨西哥和越南等與中美鄰近的國家,但帕裡克表示,“這並非易事,也不會一蹴而就”。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已經通過出海設廠來防範這一風險。
其次,文章認爲,生活成本壓力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將促使各國尋求價廉物美、可持續的商品供應,而這自然離不開中國。
帕裡克分析說,中國在全球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來自其數十年來的國家主導型產業戰略,尤其在電動汽車、電池和可再生能源等行業,中國實現了對稀土原材料的開採、加工以及成品生產的垂直整合。目前,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近三分之一,超過排名其後的九個國家的總和,在傳統低端產品和高端技術產品上都具備明顯的比較優勢。
2023年,全球各地區/國家在關鍵綠色能源和材料領域的製造能力分佈,從上至下爲電池、電動汽車、光伏、風能、其他(電解槽和熱泵)、原材料 《金融時報》製圖
“事實上,抑制中國工業實力的努力往往低估了中國的主導地位,也低估了中國政府利用國家機器支持其生產商的能力。”文章還提到,高盛中國經濟學家王立升就曾建議,“繼續爲高科技製造業提供政策支持”和“財政寬鬆”將有助於減輕特朗普政府關稅的影響。
帕裡克認爲,對於中國而言,美國日益加劇的保護主義可能被視爲中國可與美國盟友改善貿易關係的機會。此外,中國也可以通過限制關鍵原材料的出口進行反擊。當前,中國只擁有全球36%的稀土儲量,但通過其生產能力和供應鏈掌控着全球70%的稀土供應。
最後,文章表示,雖然西方國家在人工智能(AI)、半導體和量子計算方面擁有優勢,但這些領域的保護主義措施可能並不像一些人預期的那樣會阻礙中國發展先進技術。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企業有望通過創新變通、國內合作等,加倍努力實現進口替代和技術自主。
在帕裡克看來,儘管國家主導的產業戰略“存在其缺陷”,但中國也“比任何國家都更擅於實施這一模式”。他指出,中國非常重視科技創新,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STEM)畢業生,研發資金佔GDP的比重也正逼近美國,這都破壞了美國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對華實施的限制措施。
“從整體來看,美國的限制加速了中國的創新動力。”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研究員王丹(音)說,“以前,華爲和比亞迪會購買市場上最好的零部件,但現在……他們的資金現在流向了當地的公司。”
按照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數據,在2003年至2007年,中國在64項關鍵技術中,僅有3項處於領先地位。但到了2019年至2023年期間,中國已成爲64項關鍵技術中57項的領先國家。
帕裡克還注意到,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亞太區高級市場策略師羅念慈(Chi Lo)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限制只會增強中國實現科技自給自足的決心”。帕裡克表示,這讓他想起20世紀丹麥經濟學家埃斯特爾·博瑟魯普(Ester Boserup)所推崇的一句諺語:“需求乃發明之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