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海記
在出海模式多元化的當下,做好全球本地化,成爲中國企業出海的必修課。“中國企業要穿着對方的‘鞋’、站在對方的位置來考慮影響”。
適配不同國家的產品標準、滿足更多海外用戶需求……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正在融入更多海外市場。
10月30日在京舉行的2024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論壇上,英雄遊戲CEO、《黑神話:悟空》首位投資人、聯合出品方吳旦分享了最初在海外推廣《黑神話:悟空》時遇到的不同用戶習慣:“美國用戶喜歡搜拼音‘孫悟空’,因爲他們講究個人英雄主義,歐洲還有泰國的用戶會搜Journey to the West,他們可能更在乎歷史。”而一家汽車集團的品牌負責人則分享了近年來車企出海面臨的本地化挑戰:不同國家用戶對產品需求不同,中國企業要有國際化的設計、國際化的標準、國際化的產品定義。
在中國企業出海模式從單一產品出海轉變爲產業出海、供應鏈出海、品牌出海以及文化出海等多元化出海模式的當下,做好全球本地化,成爲中國企業出海的必修課。“有些中國企業(在海外)已經成爲來自中國的跨國公司,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公司成爲來自中國的跨國公司。”在論壇現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強調,作爲一個跨國公司,要有足夠的包容性,向別人學習。“中國企業要穿着對方的‘鞋’、站在對方的位置來考慮影響”“要通過擁抱全球來增強自身長期的能力”。
這名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認爲,中國的出海企業整體上是一個貼上“中國”標籤的矩陣。任何一家來自中國的企業獲得的成功,都是“中國”這個標籤的成功。
聚焦出海 形式多樣
回顧中國企業出海,1984年是個重要年份。這一年,產自杭州市蕭山鎮萬向節廠(萬向集團前身)的汽車萬向節首次進入美國。當時美聯社發出電訊稱,一家農民辦的工廠,成了中國第一家在美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中獲得成功的企業。
這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並特別強調個體經濟的作用。更多的民營企業也在1984年成立,並逐步萌生“出海夢”。
“如果說20年前聯想國際化是一次冒險的下水試航,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出國門,勇敢地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親歷海外市場開拓的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論壇現場說,中國企業出海品類日益豐富,從服裝、傢俱、家電的“老三樣”,到信息產品,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的“新三樣”,再到新餐飲出海、遊戲出海、文化出海,“(它們)爲全球經濟注入了一股來自中國的全新活力。”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新三樣”出口市場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7578.3億元,佔我國出口總值的4.1%。
“隨着中國製造業體量越來越大,要繼續靠出口解決中國產品的需求問題將越來越難。因此,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自然的選擇。”白重恩分析說,中國企業“走出去”有不同的形式,不侷限於產品出口、技術出口、出去投資等,技術轉讓或者技術許可也是不錯的、可供選擇的“走出去”的形式。
他注意到,儘管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人均GDP是美國的六分之一,但在某些技術領域已具備向更發達國家輸出的能力。究其原因,白重恩認爲,中國擁有大的市場,這對創新非常有利,創新技術能夠獲得應用的範圍較大,同時,我國人力資源豐富,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此外,中國消費者比別的國家的消費者更願意接受創新。“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中國的消費者很年輕,平均受教育程度遠高於祖輩。”
一個直觀例子是,同樣一款電動汽車,在國內的消費羣體平均年齡是30歲,在歐洲的消費羣體年齡集中在45歲到60歲之間。“同樣一款車,兩個地方是不同的消費羣體。他們對電動汽車的接受度完全不一樣。”白重恩說。
制度型開放助力企業“走出去”
“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是必然,也是我國政府長期堅持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結果。”在論壇現場,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直言中國企業的幸運,“特別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並提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龍永圖進一步解讀稱,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含義豐富,其中一條是制度型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最重要的制度型開放措施就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龍永圖認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提供政策框架的同時,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個正確的原則,“也就是,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也要考慮如何讓當地老百姓受益,形成一種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局面。”
這位經濟全球化研究者舉例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果涉及基礎設施項目、工業園區、經濟走廊建設,激發了上億美元的投資,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利益。“中老鐵路的建成讓老撾成爲新的榴蓮生產國,現在它95%以上的榴蓮市場都在中國。很多投資者在老撾投資榴蓮種植莊園,刺激當地經濟的發展。”
從就業方面看,共建“一帶一路”走過11年,中國企業在國外創造了40多萬個新的工作崗位。“中國企業‘走出去’可以給世界帶來利益,同時,也是企業在國際化過程當中不斷加強自己、發展自己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龍永圖看來,企業出海的目的是發展,也是爲了提高我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度,加強國際合作。
“合作共贏”也是衆多中國企業從“走出去”轉向“走進去”的準則。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看來,全球不斷增長的貿易保護和地緣政治傾向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越來越高,疊加供應鏈安全、原材料價格波動以及文化差異帶來的本土化發展挑戰,是中國企業尤其是汽車企業高質量出海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在全球化進入重構階段的當下,中國企業尤其是汽車企業既要堅持全球化,又要做好本土化,“做好技術、服務、運營、客戶體驗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爲企業所投資的、所佈局的當地產業鏈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選擇出海,不是爲了征服某個市場,而是爲了融入他們。”楊元慶也認爲,“走出去”是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但光“走出去”是不夠的,中國企業還需要加速“走進去”和“走上去”。“只有在出海時思考如何爲當地創造價值,共享發展紅利,成爲負責任的企業公民,才能真正融入海外市場。”楊元慶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