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縮苦了誰? 《華爾街日報》:香港零售商首當其衝
中國通縮苦了誰?《華爾街日報》:香港零售商首當其衝。(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大陸物價正在下跌,這對香港居民來說是好消息,卻讓香港的企業備受困擾。越來越多的香港居民跨境來到深圳採購商品,無法在價格上與中國同行競爭的香港企業主感受到了巨大壓力。
中國1月份CPI同比下降0.8%,爲十多年來最大同比降幅,也表明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不景氣現狀。中國經濟復甦乏力打擊了民衆信心,並促使中央政府對一些經濟研究展開審查。
報導稱,越來越多的香港居民跨境來到深圳,在好市多Costco和山姆會員商店(Sam's Club)等大賣場大量採購冷凍食品和廉價傢俱。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這些天走在街上,會感受到香港的零售業麻煩大了。
香港企業感受到的痛苦,可以部分解答經濟學家們在過去一年大部分時間裡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中國的通貨緊縮會對世界其他地區有何影響?
報導稱,自2022年底以來,中國的出口價格持續穩步下降,根據海關數據,去年12月出口價格同比下降8.4%。經濟學家們認爲這對歐洲和美國來說也許是好事,因爲歐美央行之前已被迫採取一系列大舉加息措施,目的是抑制物價漲勢。不過,中國出口價格下降對較小國家的影響可能更讓人頭疼。
中國是全球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對亞洲國家的影響尤其大。這些國家面臨的風險是,中國公司因國內需求疲軟而向海外傾銷商品。對於一直逐漸取代中國作爲世界工廠地位的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家來說,中國公司還能提供比這些國家的製造商更低的價格。
報導引述經濟智庫米爾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William Lee表示:「香港的情況適用於中國周邊國家,因爲供應鏈要短得多。」中國與鄰國貿易的供應鏈較短,意味着價格變化會更直接地傳遞,而不會被參與較長距離貨物運輸的各種公司所吞噬。
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在1月份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中國的東亞鄰國無法選擇對中國實施保護主義政策。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實在太大,這些國家根本不敢冒險惹怒中國。
但是,如果說中國周邊國家都難以抵擋價格下跌的衝擊,那麼香港的處境就更加艱難了。港府希望與毗鄰的這個超級大國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香港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受益於美元走強。港元與美元掛鉤,香港金管局在過去兩年中效仿了美國聯準會一系列歷史性的加息。中國人行則反其道而行,開展了數次降息,以期提振停滯不前的經濟。自2021年底以來,人民幣兌港元匯率貶值超過11%。
香港經濟去年增長3.2%,繼2022年萎縮3.7%之後收復了部分失地。但相關數字掩蓋了一系列棘手的問題,包括外企撤離、房地產行業長期低迷以及全球最低的生育率。
中國大陸可提供的商品似乎被欣然接納,要是放到5年前這會顯得不可思議,那時候,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席捲了香港。當時很多購物者和用餐者都要查看以不同顏色標示的地圖,以識別與自己的政治立場相同的商家,並避免光顧被認爲與中國大陸有聯繫的商家。
但是,疫情期間大家被圍困在香港好幾年,加上焦慮不安的居民開始精打細算,這幫助提升了深圳的吸引力。
報導引述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政治社會學教授鄭煒(Edmund Cheng)觀察,香港居民的生活方式正重新調整,這表明香港和深圳在經濟上相互依存。
香港入境事務處的數據顯示,自去年2月取消所有與疫情相關的旅行限制後,香港居民去年北上旅行超過5000萬人次。雖然這一數字仍低於疫情前的水平,但這些香港居民的消費能力幫助提升了深圳的零售額,2023年深圳的零售額增長7.8%,躋身當年零售額增幅最大的大陸城市之列。
根據香港總商會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只有37%的受訪香港企業預計2024年收入會增長。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認爲2024年收入有望超過疫情前水平。
39歲的Korsy Lee是衆多定期前往深圳並以此獲利的香港居民之一。去年8月,他開始把從深圳運貨到香港作爲副業,現在他每週去深圳四次,在他的豐田(Toyota)廂式休旅車上裝滿冷凍漢堡包、花膠羹、松下(Panasonic)洗碗機甚至成卷的廁紙。他接受顧客的訂單,收取統一的費用。他說,他80%的顧客都是家庭主婦,她們希望每一分錢都花得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