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球熱,有他們才真正完整

中國網球,又一次實現突破。

2024年巴黎殘奧會——中國隊的王紫瑩和郭珞瑤,成功在輪椅網球女子雙打項目中摘銅。

這是中國輪椅網球在殘奧會歷史上的首枚獎牌。

同時,輪椅網球女子單打項目,中國女單隊員也均創下歷史最佳成績。

不僅全員進入八強,王紫瑩更是首次闖入四強。

觀看輪椅網球比賽,你總能感受到一種關於生命力的洶涌。

它的震撼和魅力,直觸人內心最深處。

生命的兩次躍動(來源:本站談心社)

和所有球類一樣,網球,是爲了每一個球拼盡全力的運動。

但對於輪椅網球運動員來說,“拼盡全力”這四個字,更爲不易。

因爲一隻手要控制輪椅,他們在賽場上只能單手揮拍擊球。

相比健全網球運動員,可以依靠下肢和扭動力量來揮拍,輪網運動員只能純粹依賴一隻手的力量。

於是,滿手水泡,挑破繼續訓練,再起滿手水泡,再挑破,再繼續訓練的循環,成爲了他們的訓練常態。

而這帶來的“疼”,也就是殘障運動員對輪椅網球的初印象——

“最開始磨泡的時候好疼啊,我不練了。”

但,這只是他們成爲輪椅網球運動員的路上,最平平無奇的第一步。

網球本就是體力消耗巨大的運動——高溫的天氣,漫長的比賽時長,比賽後半程,網球運動員近乎是靠意志力驅動自己。

而輪椅網球對體力的需求,則更加恐怖。

單手揮拍已經足夠艱難,但在賽場上,輪網運動員還必須時刻操作輪椅,保持快速移動。

因爲用手控制輪椅向後退時速度很慢,爲了追上速度高達159km/h的網球,他們必須每分每秒,都要用手不斷調整輪椅方向,滾動向前。

或是直行,或是拐彎,或是原地轉圈。永遠追隨球的路徑,是輪網第一要義。

可“追”,於他們實在不易。

不同於普通輪椅,競速輪椅的速度極快,運動員於其上,仿若一個未有安全帶守護的賽車手,並且還要進行劇烈運動——

摔倒,也自然成爲他們的常態。

輕則,與輪椅一起傾翻;重則,“整個人飛出去,撲在坑裡”。

因此,輪網運動員身上經常是青一塊紫一塊。

但最爲危險的,還是意外向後翻倒——這很容易傷到頸椎。

李曉輝說起這種經歷,至今依舊後怕:“我速度有點急,拐彎摔倒就直接後腦勺着地,當時就有點意識模糊了。”

而董順江,更是因爲翻倒後撞到頸椎,休息了一個多月才傷愈。

若說傷病於普通運動員是飛災橫禍,那於殘障者們,則是雪上加霜。

被關上一道門,便以上帝之窗去奮勇搏擊的他們,面臨的是對這扇餘窗更猛烈的風吹雨打。

而在無休止的傷痛及更大的身體風險之下,這些運動員,其實也不過是最普通的人。

放棄的念頭,時常縈繞在他們的腦中:“一受傷就會很痛苦”,“就會懷疑自己,時常懷疑自己”。

傷痛,常常讓他們陷入動搖和掙扎。

但最終,他們還是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了賽場之上,因爲他們“又很想很想堅持”。

於是,人人都練就了一套迎接窗外風雨的方法論——

郭珞瑤歷練韌性:“允許自己去哭,然後哭完後繼續努力。”

紀珍旭尋找支撐:“師哥師姐們的關心,教練如同父母般的督促,都會讓我堅持下去。”

王紫瑩解構困難:“不用想太多,先去解決眼前這個困難。”

然後他們擁抱風雨,與之同行。

在紅土上揮汗如雨,爲一個球拼盡全力,在摔倒後爬起,在傷痛中爬起,在殘障的身體裡爬起。

“奧運會是戰勝對手,殘奧會是戰勝命運。”

與普通網球不同,輪椅網球的比賽規則允許每球兩跳。

網球二次落地後,運動員也可以擊球。

駕駛輪椅的他們,並不容易抓住首次落地的網球,正如他們在生命的第一次躍動時,錯過了命運之球,陷入了身體殘缺的至暗。

但在輪椅網球中,他們奮力追趕着生命的第二次躍動,再次握住了命運。

董順江,中國輪網男子運動員。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十六歲的他爲救兩名同學,永遠失去了右腿。

董順江非常喜歡運動,曾經是校籃球隊主力。這次災難,近乎摧毀了他。

董順江最初很難面對失去右腿的現實,“不知道人生該怎麼繼續下去”,甚至非常排斥坐輪椅。

但也正是在輪椅網球中,他重啓了自己的人生。

2009年,董順江成爲了輪椅網球隊運動員,在訓練中,他遇見了很多和自己經歷類似的人,甚至——中國女子輪網第一人,女隊教練董福利,也是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了右腿。

輪椅網球,曾重新點燃了董福利生命之光。

這一次,身爲後輩的董順江,也握緊球拍,向命運刁鑽的發球發起了反擊。

右手握緊輪椅手輪,相比曾經的排斥,他後來漸漸享受起了輪椅上的速度:“會想起受傷以前奔跑的感覺”。

董順江漸漸與自己和解:“這個腿就是我的腿,我接受它,它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進而,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一定要通過網球,代表國家去參加奧運會,這是我最大的一個夢想。”

董順江做到了。

同樣做到的,還有更年輕的王紫瑩——因爲車禍,王紫瑩從小就帶着殘疾,“多多少少也會有一點自卑的心理”。

但輪椅網球,讓她走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發現我還能夠做出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少女時期接觸輪椅網球之後,站上殘奧領獎臺的夢想,就開始在王紫瑩的心中生根發芽。

今年巴黎殘奧會,她終於夢想成真。

殘奧會上爲國家而戰,而平常的網球比賽上,他們更多的是一份熱愛。

朱珍珍,今年35歲,她在初次接觸輪網後便深深熱愛上這項運動。

數年的時間,她克服了訓練傷病、經費、出國比賽語言不通等種種困難,也經歷了結婚生育對職業生涯的挑戰,至今仍閃耀在奧運賽場之上。

她非常享受比賽,也覺得自己還遠沒有打夠,更從未想過退役——

“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難,我必須把這個困難越過去。”

如果說運動是生命的韻律,那輪網,便是這些殘障運動員最爲激昂的第二篇章。

曾因身體障礙而陷入的泥沼,在球的每一個跳動、輪椅的每一次衝刺、拍子的每一下擊打間逐漸溶解。

於紀珍旭,輪網是“重綻的笑容”,是“更多的話語”,是“真正的自己”——

“它給我帶來的,遠比我失去的要多。因爲我可以代表自己的國家,去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

於朱珍珍,輪網已然是她的“家人”,甚至是“超越家人,不可割捨”的存在。

這大概便是二次起跳的意義。

它訴說的,是生命永遠不該“一錘定音”:Everyone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

殘奧會上不存在真正的失敗者,當他們坐着輪椅踏上球場,就已經是勝利。

在突破自我、重新躍動之後,這些運動員的心中,還有另一個美好的願景。

那就是讓所有殘障人羣,也能在整個社會中重新躍動。

這絕非易事。

囿於心理生理的雙重障礙,殘障人士重歸社會的阻力極大。

因輪網重燃生命期待的董福利再明白不過,比起看不到頭的未來期許,殘障人士當下最需要的,其實是一個重新連接社會的契機。

因此,10年前董福利發起了“一站一坐”殘健融合網球公益活動。

顧名思義,一站一坐,便是由一位輪椅網球運動員同一位健全網球運動員組隊,進行雙打比賽。

這種配對形式,首先是傳達一種兩者之間的平等和尊重。

董福利希望通過這種形式,來完成殘障人士和健全人的鏈接。

進而達成殘障人士與整個社會的鏈接——

“通過跟健全人來打網球,讓他們真正走入社會,融入社會。更利於輪椅網球作爲全民健身的一個推廣,也是給更多的殘疾人,一個參與的平臺,讓更多的殘疾人走出家門來參與社會,感受社會的大愛。”

正是這樣美好的理念,也讓輪網與中國人保相遇。

多年來,中國人保始終堅守“人民保險,服務人民”的初心使命,長期致力於體育強國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

也一直關注着中國網球事業,在今年的中國網球公開賽中,身爲贊助商的中國人保,爲運動員們提供了全方位的專業保險服務,以堅實的後盾姿態,保障選手安全,提升賽事品質。

而今天,這份穩穩的“安全感”,也延續到了輪網上。

在中國人保的大力贊助下,“一站一坐”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輪椅網球的震撼與魅力,正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羣之中,全面健身的風潮,也開始吹拂到殘障人羣之間。

公益之力,在參與者間悄然蔓延,一如輪椅網球運動員郭珞瑤所言:

“讓更多的殘疾的朋友參與到網球這項運動中,給他們帶來自信和快樂。其實也就是告訴他們,他們是被社會接納的。”

天空曾有缺,煉石補足;人間總有殘,用愛圓滿。

一站一坐之間,愛的陽光灑下,陰影漸漸褪去。

健全者看見了殘障人士堅毅的光芒,殘障者也感受到了世界溫暖的包容。

助力每一個生命的二次起跳,保障每一段二次生命的擊發閉環,也正是中國人保的願景。

中國人保相信,身軀或有缺,心靈不曾殘,愛意之下,萬物平等。

人民保險,服務人民。

中國人保,希望將公益之力,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帶到更廣泛的人羣之中。

世間大愛,將爲每一份生命力兜底。

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中國人保將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