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約】石湖港:千年古渡,揚帆新絲路
中國日報網石獅5月17日電(記者 曹靜)5月16日,“中國有約·相約福建”2024年國際媒體採訪活動在福建泉州石獅市啓動,本次活動以“發展新質生產力 共享中國機遇”爲主題。當天,採訪團走進宋元時期泉州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外港——石湖古碼頭以及現代港區石湖港,瞭解海上絲綢之路上“古港”向“現代港區”的發展。
驅車進入石湖港區,門口就能看到石料和集裝箱堆場。這裡是我國荒料石進出口的重要集散地,而集裝箱裡的鞋服、建材、食品和日用百貨也是經由石湖港,向內運往國內沿海主要港口,向外輻射俄羅斯、日本、東南亞、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
“中國有約”採訪團走訪石湖港區,遠處樹立着巨型橋吊
車輛再往裡行駛,就能看到一臺臺巨型橋吊高聳在泊位上,遠處是晉江與洛陽交匯處出海口。據介紹,石湖港位於泉州灣的東南部,對內可直達雙江,對外扼守泉州灣主航道,因爲海底爲平岸花崗岩結構,不易淤積,非常適合大型船舶停泊。
憑藉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宋元時期泉州所在的“刺桐港”就已經成爲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唐朝時期,航海家林鑾曾在石獅修築礁石做爲渡口,也證實了宋元泉州作爲渡口的優勢。在當地,石湖古碼頭也被稱爲林鑾渡。到了北宋時期,又建成了聯通渡口的通濟石橋。如今,在林鑾渡仍能看到當時遺留下來的栓攬孔和石階,唐宋時期滿載香料和珍寶的外國商船,就是在這裡停靠,憑藉人工卸貨。
記者走訪石湖古碼頭,石獅市市情講解員曾棋祥介紹礁石上遺留下來的栓攬孔
“從礁石上遺留的臺階,能夠推測出當時碼頭工人運送的是什麼貨物:距離較遠的兩排臺階,是用來挑重物的,比如瓷器,兩個工人擡着貨物,一人佔一排臺階,把貨物運送到岸上或船上;單排的臺階,則是卸載絲綢等較輕的物品,一個人就能單獨完成。”石獅市市情講解員曾棋祥介紹說,“臺階的間距也不一樣,比如挑重物的,臺階與臺階之間的間距就相對比較小,因爲工人需要小步移動。”
從“古港”到“現代港區”,不僅是優越的地理位置,更是港口泊位增加、吞吐量提升和“質”的跨越。從地圖上看,石湖港區佔據了石湖半島北邊的大片區域,而港區西南邊的石湖古碼頭,則變成了一個點,兩地由一條進出石湖港區的港口大道隔開。
在石湖港區,吊橋林立,堆場的集裝箱層層疊放。今年一季度,石湖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41.54萬噸,同比增長21.64%;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6.22 萬標箱,同比增長30.95%。進出港口的貨物,也從絲綢、香料、瓷器變成了石料、服裝、電子配件等種類繁多的商品。
相比之下,石湖碼頭顯得清閒靜謐,遠處壯麗的泉州灣跨海大橋變成一道風景,讓石湖碼頭成爲觀賞落日的絕佳地點。古碼頭旁小村莊裡的村民,在自家別墅下悠閒散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當地海外貿易興盛,深刻影響了石湖村民的生活習俗,至今,從事航運與貿易,依然是石湖村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石湖古碼頭與遠處的泉州跨海大橋
如果說林鑾渡上的石階,承載的是歷史,那麼石湖港區橋吊65噸的起重力,則是現代港口騰飛的基座。
石湖碼頭千年的歷史,給中國日報網英國籍專家龍艾櫟(Alexander Stephen Long)留下深刻印象。
“擁有千年歷史的海上絲綢之路——這一點很吸引我。”他表示,“如果有朋友來,我會推薦他們來了解這裡的歷史,讓更多人看到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國與外界的連接。”
作爲一名外籍記者,龍艾櫟表示,通過報道,他希望能提供一個看中國的新視角,而走訪古老的碼頭和現代的港區,瞭解泉州千年古港聯通全球的腳步不曾停息,就是一個能夠引起海外讀者共鳴的角度。
結束行程,從石湖港區出來,記者乘車行駛在港口大道上。工作人員介紹說,港口大道兩旁是爲石湖港區建成的配套設施和工廠,包括服裝企業、物流工廠、保稅區以及聚焦紡織、航海專業的大學。不遠處山上的六勝塔遙望林鑾渡和石湖港區,古時這座千年石塔曾爲船舶引航,如今,它將繼續見證石湖古渡在新絲路上的新航程。
(編輯:李海鵬)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