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裁後,特朗普態度反轉,美駐華大使:要競爭不要制裁
拜登下臺前繼續揮舞制裁大棒,140家中企登上“黑名單”,中國犀利反制,13家美國軍火商被制裁。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清醒了,提名的駐華大使代爲發聲,要放棄對中國的制裁。這是否意味着特朗普改變了未來對華4年執政路線呢?
隨着美國內閣班底人選逐一落定,接下來就輪到駐外大使了。日前,特朗普提名74歲的美國前議員、商界領袖戴維·珀杜成爲下一屆美國駐華大使。
他還在提名演講中誇讚稱,珀杜擁有40年的國際商業經驗,擔任過跨國公司的高管,長期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工作,對如何與亞洲人打交道有着豐富的經驗。這樣熟悉中國經濟環境和複雜性的老牌政客,能夠協助特朗普更好的和中國打交道,“維護地區和平”。
珀杜認爲,美國已經步入了“錯誤”的路線,一味的打壓制裁中國只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倒不如和中國展開公平競爭,以美國在經濟、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必然能夠輕鬆拿捏中國。這麼一看,珀杜或許真是個人物,至少和那些只知道叫囂的反華鷹派有很大區別。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仔細查證後發現,特朗普又犯了吹牛的老毛病。珀杜的確有從商的經驗,但至少把4家企業幹倒閉了,以至於美國損失了數十家大型工廠,近萬名美國人失業,這簡直就是“商業奇才”,不知道特朗普對這個同行有沒有什麼話想說。
2015年之後,珀杜也清楚自己不能這麼下去了,所以“棄商從政”,擔任了6年的佐治亞州參議員。他當選議員不久後,特朗普就以商人身份殺出重圍,珀杜還跟隨特朗普訪問了中國。回國後就提出了“美國必須醒悟”的說辭,強調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十分落後,這種誤判充斥着極大的風險,甚至會在驕傲中喪失對中國打壓的機會。
所以他建議美國必須拿出實際手段,應對中國在全領域的快速崛起和國際影響力。所以說,這可不是什麼“友華派”人士,而是來者不善。
從特朗普勝選後對外公佈的一系列執政計劃來看,他依舊延續了上一屆的鮮明立場,迎合美國基層選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將中國作爲“最大威脅”進行炒作,當做轉移內部矛盾的重要工具。
在他看來,“美國優先”是要貫徹到底的政治方針,單邊霸權是美國必須也是唯一要走的道路,中國就是這條路上的絆腳石,只有對抗,沒有其他選項。
珀杜看似是務實的友華派,但實際上卻是一個被包裝好的“炸彈”,打着“中美公平競爭”的信號,內核依舊是對華強硬的政策立場。
不得不說,特朗普經過了4年沉澱的確大有長進,不再是過去盟友和敵人都搖頭的“瘋子”,而是有計劃、有策略的制定對外方針,將己方優勢最大化。或許這就是特朗普還未重返白宮就將美國三權合一的重要手段,這簡直和浸淫政壇多年的老辣政客不遑多讓了。
只可惜,特朗普依舊是那個唯利是圖的特朗普,但中國卻不是4年前的中國了。從2018年特朗普掀起對華貿易戰至今,6年時間的經濟制裁、科技封鎖、軍事圍堵,都沒有將中國擊潰,反而是美國奉行“全球戰略”,卻忽視了自身優勢循環,導致自己深陷經濟危機,軍事領域“金絮其外敗絮其內”,科技更是缺乏足夠資金支持而陷入研發困境。
如此內憂外患的美國,卻依舊試圖和中國“脫鉤斷鏈”,攪的西方世界雞犬不寧、盟友哀嚎遍野,上世紀90年初期“繁榮的跨大西洋關係”成爲永久的過去式。
特朗普競選的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但他還未上臺就選錯了對手,如何讓美國偉大?正如馬斯克對特朗普暗示和警告,美國如果繼續走過去的老路,經濟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奔向破產。經濟尚且如此,那依託經濟支撐的科技和軍事又該如何自處呢?希望特朗普能夠好好思考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