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佈5例涉留學生電信詐騙典型案例
新京報訊(記者徐彥琳)1月14日,記者從教育部平安留學官方公衆號獲悉,近期,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結合電信詐騙多發案件,梳理了幾起典型電詐案例,供在英中國公民及時識別詐騙套路,增強反詐防騙能力。
典型案例一,在英國留學的孫某接到自稱爲手機卡運營商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孫某名下的手機號碼向多位用戶發送了詐騙短信,因涉詐號碼註冊地爲上海,如需證明不是孫某本人行爲,需向上海市公安局申請調查。隨後,對方將電話轉接至“上海市公安局”的“李警官”,李稱孫某還涉嫌跨國非法洗錢犯罪,且屬於“國家二級保密案件”,需要簽訂“保密協議”。“李警官”告知孫某可以向“檢察官”申請“優先調查”,同時必須繳納保釋金,否則可能會被引渡回國。孫某擔心影響學業,於是根據“檢察官”的指引,將50萬元轉到對方指定的資金賬戶。轉賬後,孫某再也沒有收到對方的消息,遂發覺被騙。
典型案例二,在英國留學的李某接到了自稱“廣州警方”的電話,稱其涉嫌參與跨國洗錢活動將被遣返回國接受調查。對方要求李某登錄一個所謂的“公安部”網站自行查詢,李某輸入案件查詢編號後,發現上面竟然有自己的“通緝令”。隨後,對方又稱懷疑李某自導自演了一場“綁架案”以逃避調查,要求她拍攝視頻以自證清白。根據詐騙分子的要求,李某自行拍攝了被綁架的求救視頻提供給“警方”進行聲話比對,並提供了自己的微信賬號及密碼。詐騙分子稱李某牽涉“保密案件”,不允許與外界聯繫透露案情,否則將立即被抓捕回國。同時,詐騙分子使用李某微信號聯繫其父母,利用其拍攝的視頻假稱李某被綁架,索要贖金500萬元。
典型案例三,英國留學生張某因日常開銷需要,打算用人民幣兌換一些英鎊,正巧微信羣內有人使用英鎊兌換人民幣,且匯率很有吸引力,於是與其聯繫,雙方確定了換匯金額。隨後對方給張某發來一張向其銀行賬戶匯入1萬英鎊的交易截圖,並催促張某儘快轉賬,張某見狀便將相應人民幣通過微信轉賬支付給對方。但張某卻遲遲沒有收到英鎊,再聯繫該人時發現已被對方拉黑,才發覺被騙。
典型案例四,英國留學生張某接到自稱學校工作人員的電話,稱學校要求國際留學生交納保證金,並通過郵件向張某發送僞造的學校通知,要求張某通過信件所附鏈接填寫個人信息。張某按詐騙分子要求如實填寫了信息,隨後自己名下銀行卡產生異常轉賬,並聯系不上對方,才發覺被騙。
典型案例五,在英國留學的王某接到“廣州市公安局”的“鄭警官”來電,“鄭警官”稱王某名下手機卡向多位用戶發送了不實短信,並牽涉一起“國家二級保密案件”,要求王某下載SKYPE視頻通話軟件,對王某開展全天24小時的監管。“鄭警官”告知王某將被引渡回國,如果不想因此影響學業,必須繳納足額的保證金才能予以取保候審。王某於是根據“鄭警官”要求將100萬元轉到指定的“安全賬戶”。轉賬後,在“鄭警官”要求下,王某用自己名下銀行卡幫助代收他人保證金, 被詐騙分子利用成爲“工具人”。
大使館提醒,如遇其他案例,可致信郵箱london_lb@csm.mfa.gov.cn提供,駐英國使館將充分保證個人隱私。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