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與中共百年系列五》民族復興的宏願 關鍵仍在經濟(洪奇昌)
中共爲歡慶建黨百年,推出一系列慶祝活動,重頭戲爲7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大會,屆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將發表談話,各界高度關注。圖爲2017年中國解放軍建軍90週年的閱兵典禮。(新華社)
中共百年黨慶鋪陳着中國走向世界強國的民族復興宏願。與此同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與美中戰略競爭的合縱連橫依然持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廣爲人知的基本理路,而美中競爭領域,上從價值層次的民主與威權制度爭論,下至社會物質生活的滿足,各項議題幾乎都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連動,全世界也都脫不了關係。
後新冠肺炎時代,世界各國比的是疫後經濟復甦力度。因疫情而受創的各國,其總體經濟表現不只是統計數字的變化,更直接衝擊常民百姓的溫飽;而基層民衆的生活條件及社經壓力又將會影響各國政權更迭與否。
以法國爲例,6月中旬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峰會後,彭博社分析指出,歐洲國家更爲重視經濟利益,歐洲諸國可能預期中國將領先美國實現新冠肺炎疫後復甦。因此彭博社分析暗指歐洲未必全面附和美國的中國政策,以保留與中國合作的空間。但就在6月25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法國後,馬克洪的態度卻出現了較大的轉向。布林肯受訪時轉述,「美法都決心抵制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完全不容自由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美法共舉價值大旗的背後,馬克洪所屬的政黨正面臨法國大區議會和省議會第一輪選舉失利的現況,其結果甚至可能影響2022年馬克洪的連任。
我們可推論,當國家面臨防疫與疫後經濟復甦表現不如預期時,執政黨更傾向聯合外部盟友,把矛盾轉向外部戰略對手,以扭轉不利於己的政治環境。因此美、中兩國的經濟復甦表現必會是世界觀望的焦點,也是兩國各自爭取盟友的重要戰場。
最先陷入疫情卻也最先進入復甦期的中國大陸,今年第1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成長率爲18.3%。IHS Markit預估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爲8.26%。此外,中國大陸「十四五規畫」的新基建項目如:雲端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位經濟基礎建設,以及其衍生的5G手機、車聯網、智慧城市應用,不只中國大陸國內企業積極投入這塊大餅,歐洲乃至於世界各國同樣垂涎。
同樣地,美國也必須以其經濟實力爭取聯盟。今年第1季美國GDP成長率爲6.4%,雖略低於市場預期的6.5%,但高於去年第4季的4.3%。IHS Markit今年5月預測,美國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爲6.71%及4.71%。乍看之下,美國經濟成長率不如中國,但已有專家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只要美國2季GDP環比增長率超過2%,那麼美國GDP絕對數值就能超過疫情前的高位水平。總體經濟數字以外,封城1年的紐約在27日恢復舉辦同志遊行,一度蕭條的紐約正找回熟悉的喧譁。由此觀之,美國經濟復甦潛力並不遜於中國。
然而處於美中競爭前線的臺灣,所面臨的從來不是二選一的簡單抉擇。美國是臺灣價值層次、高新科技、貿易、安全的重要夥伴;但我們也看到兩岸貿易不受美中戰略競爭或疫情影響,2021年第1季臺灣出口中國大陸的總額和去年同比增加了35.6%,又高度集中在電機設備與零件。換言之,兩岸間的臺商供應鏈依然密不可分。臺灣對中國43%的出口貿易依賴很大程度支撐着臺灣製造業,不是說斷就能斷。
此外,從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及近年北京對臺經貿緊縮的經驗觀之,雙邊貿易若呈現單向依賴,弱勢的一方更容易因雙邊政治矛盾因素而受到經濟制裁衝擊。從新冠疫情中我們也體認到,從口罩到疫苗等戰略物資的自主是如何重要。從法國的選情我們也可推論,民衆會將疫後經濟復甦表現不佳的責任歸責於執政黨。
對民進黨而言,如何在疫情與美中戰略競爭格局中,面對挑戰,穩定兩岸關係,維繫既有的經貿成果;同時把握機會,深化與歐美、印太地區的合作,以帶領檯灣實現疫後復甦,不僅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民進黨能否維繫政權的核心議題。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