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是否還值得期待?
(圖/視覺中國)
自去年印尼拜習會後,中美逐步恢復接觸,從美國助理國務卿康達訪中到劉鶴、瑞士會談,兩國關係似乎正加速回暖。與此同時,美國又通過系列動作演繹了數次「乍暖還寒」。冷暖交織之下,難免令人心生困惑:中美關係是否還值得期待?
毫無疑問,不久前的「氣球事件」、布林肯推遲訪中計劃,以及圍繞事件展開的諸多外交齟齬,會爲中美關係抹上一層陰影。實際上在這層陰影之前,美國已動手在貿易、科技領域加大對中遏制力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的2022年售賣侵權產品「惡名市場」名單直指微信、淘寶等多箇中國網購平臺;與日本、荷蘭達成協議,欲對出口到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設備實施新限制;另有報導指,拜登政府正在擬定對華爲斷供的正式政策,計劃禁止英特爾和高通等公司對華爲供貨。
不過與上述事件和政策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事件背後中美關係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性,畢竟具體事件與政策可以透過種種努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應,但關係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性意味着任何細微摩擦的影響都可能被無限放大。這種脆弱與不穩定源自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改善,而長時間的不穩定顯然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美國大選拉開序幕,民主黨與共和黨勢必再將對華關係提上議程,打出各自的「中國牌」以爭取更多選票,屆時中美關係還將面臨新的衝擊。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當前正是中美兩國合作的最佳時機。中國將在下月進入全國「兩會」時間,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是繞不開的主題;拜登第二份國情諮文也將更多的筆墨放在國內經濟復甦與發展,不難判斷美國國內經濟壓力不小,僅就此而言,中美之間依然有着明顯的共同訴求與利益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拜登還特別指出美國對中國尋求競爭而非衝突的立場。
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顯示中美經貿往來仍然密切。2022年兩國貨物貿易總額達6905億美元,時隔3年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對大豆等食品的進口量較2021年也有所增加,兩國經濟相互依賴性不容忽視。此外,聯合國1月25日發佈《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將實現加速增長,同時也會帶動區域經濟復甦與發展,面對這一紅利,美國若在此關頭與中國「脫鉤」絕非明智之選。故美國財長葉倫在「氣球事件」後仍公開表示希望能夠訪問中國,某種程度上說明美國高層依然有不少人認爲中美合作利大於弊,樂見兩國保持各層級的接觸,而未來更多接觸於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管控分歧、避免誤判而言又是值得期待的。
其實中美關係本就是一種介於客觀現實與合理想像之間的社會建構,雙方的實力對比固然是基礎,但對彼此的想像,以及圍繞這種想像開展的外交動作同樣重要。當前中美關係難就難在雙方實力對比這一客觀現實正處於逐步演變中,而中美兩國一方面要對演變的客觀現實要有準確清晰的研判,另方面還要以此爲基礎及時調整想像,並根據這種想像開展各類交往,最終共同推動形成平衡、穩定、可持續的關係。
可以肯定的是,平衡、穩定、可持續的中美關係構建會是一個時間線很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合作、競爭甚至遏制交織會是常態。就短期而言,中美關係春暖花開也許不可期,但在國際社會亟待穩定性的大背景下,中美關係儘量平穩過渡,至少不朝着更壞的方向發展還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