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經貿解方 德奧:絕非遠離中國

熱門話題

近日,中歐技術團隊在北京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方案的內容進行5輪磋商,取得「技術性進展」。中歐雙方11月8日均表示,在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大幅加徵關稅的決定生效後,雙方的磋商仍將繼續進行。德國、奧地利前政要呼籲,解決中歐經貿爭端要找到解決途徑,絕非遠離中國。

澎湃新聞報導,11月9日,在「多極化世界中的中歐關係」研究報告發佈會暨「中國歐洲研究智庫網路」成立儀式上,中國商務部歐洲司歐盟處處長陳永芳發言表示,「中歐作爲朋友、夥伴,摩擦和分歧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從來不怕問題。」

在會議期間,對於電動汽車爭端的走向,中歐雙方多名學者表達樂觀的預期。德國前副總理兼經濟部長侯斯勒( Philipp Roesler)表示,好消息是中歐雙方的談判仍在進行中,作爲合作伙伴會去找到解決途徑,關稅和制裁只會導致「雙輸」。

不過,歐盟不斷推出對華「去風險」相關舉措,中歐對於「去風險」的理解存在分歧。談及歐盟「去風險」,奧地利前總理克恩(Christian Kern)表示,這並不是特定針對中國,而是一個更普遍的對外戰略。歐洲在很多領域對美國的依賴也非常高。他舉了一個例子,歐盟今年3月批准了《關鍵原材料法案》,爲原材料消耗量設立三個標準:到2030年10%來自本地開採,40%在歐盟加工,25%來自回收材料。

「這意味着未來大部分原材料仍然來自歐洲以外的地區。」克里斯蒂安·科恩補充說道,所以「去風險」是爲了緩解和平衡風險,但絕不是遠離中國,事實上應該是相反的。他強調,如果「去風險」導致脫鉤,這絕對不符合歐盟的利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歐洲所負責人金玲觀察,對華「去風險」,歐洲從戰略上基本上形成了共識,但是怎麼去做仍然有很大分歧。她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是,歐洲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對去風險戰略的實施抱有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