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持續出海歐洲 雙邊商會發布報告籲減低政治對企業影響

中企持續出海歐洲,雙邊商會發布報告:中歐經貿需減低政治影響。(圖:shutterstock)

2025年適逢中歐雙方建交50週年。據澎湃新聞報導,歐盟中國商會、中國歐盟商會近期先後在布魯塞爾、北京發佈企業發展報告,呼籲增強中歐經貿合作。兩份報告均提及政治因素對企業所在營商環境的影響。

1月9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報告指出,地緣政治因素以及中歐間緊張的貿易局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在華歐企的經濟成本。同樣地,歐盟中國商會去年12月發佈的年度報告也認爲,政治因素給在歐中企帶來挑戰,呼籲減低政治對企業的影響。

當外界持續密切關注中歐間關於電動汽車的貿易爭端時,歐盟近期依據《外國補貼調查》對中國企業發起的調查又讓中歐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風險加劇。據中國商務部網站消息,1月9日,商務部認定,歐盟依據《外國補貼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對中國企業調查中採取的相關做法構成貿易投資壁壘。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告訴澎湃新聞,中歐雙方需要坦誠面對彼此關係中的挑戰,尤其是貿易不平衡問題。「我們需要認真傾聽各方擔憂,就此展開深入討論——如何找到平衡點去兼顧彼此的關切。我堅信,歐中雙方能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出路,但這需要坦誠地溝通與磋商。」

「當前,歐洲對中國的產品感到擔憂,認爲它們對歐洲經濟工業基礎的某些領域構成威脅。我認爲中方會理解這一點,因爲中國長期以來也一直高度重視自身產業的發展韌性。」他表示。

彥辭在1月9日的報告發佈會上肯定了中國吸引歐企來華投資的努力,「這是歐洲需要向中國學習的」。同時他也呼籲更多中國企業到歐洲投資建廠,「因爲這有助於緩解貿易不平衡」。

當前,中國和歐盟互爲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爲7400億歐元(約合5.56兆人民幣),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相較2022年大幅縮減27%。中歐貿易結構持續優化,高科技產品佔貿易總額近三成。歐盟自華進口增幅最大的品類爲機動車,進口額爲129億歐元,歐盟對華出口最多的品類也爲機動車,出口額爲194億歐元。

而根據歐盟中國商會去年12月9日發佈的報告顯示,儘管中歐貿易摩擦帶來一定影響,但在歐中企總體反饋經營平穩。受訪企業預估2024年整體經營狀況相比2023年保持相對穩定。中國電動汽車企業仍在迅速擴大在歐洲市場的份額,目前,超過20箇中國品牌已進入或計劃在未來進入歐洲市場。

以中國車企蔚來爲例,截至2024年12月底,蔚來已經在挪威、德國、荷蘭、丹麥和瑞典都採取直營模式,在上述國家建設了10家蔚來中心、53家授權服務中心等,同時蔚來歐洲版充電地圖也已經投入使用,持續加速推進歐洲市場拓展。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認爲,歐洲仍是極具吸引力的市場,中國車企將生產更多混合動力汽車來吸引歐洲客戶,有德國消費者6日在社交平臺評論時提到「已經把原來一直開的美系品牌換成了中國新能源車」。

而綜合《環球時報》與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顯示,分析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汽車出口將達558萬輛,將繼續蟬聯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南華早報》稱,受歐盟關稅影響,中國汽車出口在2025年增速或將放緩,但中國頭部汽車企業,如上汽集團等,將通過推出油車和混合動力車型來對衝貿易壁壘帶來的影響。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尋求在歐洲建廠以應對關稅壓力。

談及未來中國與歐盟如何有效合作,爲雙方企業營造更加穩定和可預測的商業環境,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認爲,「首先,中歐雙方要認識到彼此都有真實且合理的關切,需要得到妥善處理,然後圍繞這些擔憂的問題坦誠地溝通」。

彥辭表示,不要僅因中歐電動汽車的貿易摩擦「就感到驚慌」,「中國的出口表現非常強勁,關鍵在於需求動力,因此我希望歐洲能更專注一些,如何真正擴大中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