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更新” 大小夢想一起熱辣滾燙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慶城”這句重慶人常掛在嘴邊的話,描繪出一幅巴渝歷史畫卷。如今,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的重慶,用“堅韌、忠勇、開放、爭先”這8個字詮釋其城市精神。
近年來,在城市更新行動中,重慶變得更年輕、更具識別度。2024年6月,重慶成功入選首批中央財政支持的城市更新行動試點城市,20多項城市更新經驗做法清單在全國推廣。
不僅如此,重慶加快建設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步伐,一批批青年發展型園區、社區、街區匯聚於此,吸引年輕人留渝來渝就業創業。
在年輕人最想去旅遊的城市排名中,重慶高居榜單前幾名。來自共青團重慶市委的數據顯示,在共青團等多部門的參與下,這座城市目前已打造121個青年發展型園區、社區和街區等青年發展標誌性場景。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中國式現代化——青春‘記’行”記者團走訪重慶多個含“青”量滿滿的特色場景,以青春小店、年輕創業者爲觀察切口,探尋城市與青年相互託舉、相互成就背後的密碼。
爲鼓勵青年羣體創業“練攤兒”,去年8月,“不夜重慶”就業創業服務行動在重慶市南岸區啓動,主辦方爲每個攤位發放啓動資金、提供創業指導、給予免費攤位等支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攝
有氛圍有設計的個性場景爲街區帶來流量
“喜歡這裡的氛圍環境”是很多創業者選擇重慶,落戶青年發展型園區、社區和街區的原因。
90後重慶女孩熊旎是其中一員。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2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來到江北區鶯花巷合作村,只一眼,就喜歡上了那裡。
大樹蔥蘢,紅瓦掩映,經過改造更新的合作村既保留着20世紀50年代工廠家屬區的原貌,又通過風貌提升、完善區域規劃、增設商業設施,將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與文藝青年的“琴棋書畫詩酒花”有機融合。
城市規劃科班出身的熊旎迷戀這種“新舊融合”“鄰里相親”的氛圍,也嗅到了合作村的發展潛力。同年8月,她在這裡開了一家集手工製作、繪畫、上釉、燒製和展示爲一體的陶藝體驗館,成爲合作村“新村民”。
現在,除了經營小店,熊旎在合作村青年夜校授課,她希望儘自己所能反哺社區,與社區共成長。
7棟條石結構的樓房矗立在斜坡上,牆上保留着“以庫爲家,獻身四化”的紅色大字,由重慶百貨老倉庫改造而來的渝北區金紫山文創園同樣因地制宜,“修舊如舊”,營造出與合作村不同的氛圍。
園區負責人柯孟知介紹,金紫山文創園打出“石頭房子,城市裡的烏托邦”的口號。石頭房子像是穩定的根基,烏托邦則是希望大家能在這裡找到放鬆、自由的氛圍,“人們走進金紫山,就走進了一個情緒自我調節時區”。
秉承這一理念,柯孟知團隊主要負責做好園區的基礎服務,把更多的創作空間留給入駐商戶。沒過多久,這裡成爲文藝青年聚居地,開起一間間設計感十足的店鋪。
當過服裝設計師、美術教師的周覓將老倉庫的保安休息室“爆改”成咖啡店,把大部分餐位設在室外的露臺上。
“我不想讓來的人關在屋子裡。”周覓說,爲了讓來往金紫山的人感到這是一個有趣的小店,她打造出一處“很出片”的綠植景觀,每天更換露臺餐桌上的鮮花,隨節慶更換小店的海報和裝飾。看到客人對酸奶感興趣,周覓又租下毗鄰商鋪,開起酸奶店。
用心經營,讓周覓的小店成爲“自帶流量”的網紅店鋪,不僅吸引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打卡拍照,也吸引周圍居民“帶着孩子、牽着小狗,曬曬太陽,聊聊天”。
“每家店有每位店主的想法,這些設計、創意與我們的園區氣質相互呼應,卻又各具巧思,給園區帶來不一樣的點綴。”柯孟知說,目前,金紫山園區內有5家咖啡店,賣類似的產品,打造不同的風格,建立各自的客羣。
新春臨近,青年喜愛的“網紅打卡地”、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商圈遊人如織,喜慶的燈籠掛上枝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攝
多元化年輕化的新思維激發商圈活力
城市規劃差異化定位,讓小店別具風格,行走在重慶,或許在下一條街道,年輕人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
與此同時,青年創業者追求產品、服務、業態等多維度“創新”,希望賦予“8D魔幻都市”更豐富的內涵。
渝北區紫薇路商業街是一條備受年輕人青睞的網紅街道,這裡充滿“異國風情”:來來往往的外國人,不時補貨的中英文旅遊手冊,屋外種植着檸檬樹的意大利手工麪館、小清新範兒十足的韓系麪包店、用酒杯裝飾屋頂混搭西部牛仔風格的美式餐酒吧……
街區創始人李經緯嘗試將紫薇路打造成重慶面向世界的國際化小窗口:讓紫薇路的文化傳播多元化、國際化。在“面試”、選擇商戶時,他堅持4條標準:商戶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國際視野;商戶有正確的商業邏輯;商戶應有持續盈利的能力;商戶業態能爲街區吸引新的人流量。
在紫薇路,有10年葡萄酒行業從業經歷、此前在上海開店的羅天,和朋友合夥經營葡萄酒買手店,幫助客人選擇葡萄酒,同時傳播葡萄酒文化;北京人範偉佳在重慶開起潮州菜館,又以紫薇路爲起點,將帶着“重慶特色”的潮州菜帶到北京;還有不少餐廳從提供用餐到提供咖啡與茶酒,營業時間從早上10點到晚上12點,打造“日咖夜酒”的業態新模式。
青春小店以其稀缺性、新鮮度滿足人們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的同時,一些本土老品牌“與古爲新”,不斷激發城市商圈新活力、釋放消費新潛力。
在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麻花店隨處可見。2023年5月1日,這裡多了一家“麻花博物館”。
麻花博物館負責人、陳昌銀麻花90後員工王文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創辦麻花博物館,梳理麻花的起源及其發展脈絡,在館內開闢烹製區,麻花師傅現炸、遊客現吃,希望這種消費新場景能帶動更多人瞭解麻花、品嚐麻花。
“麻花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在中國傳統食品行業,它還無法與月餅、糉子、湯圓等品類比肩。”她說,他們想把麻花的“身價”擡一擡。
王文婷介紹,近些年,在特產屬性之外,“陳麻花”注重開發麻花的零食屬性,先後推出榴蓮味、青檸味、菠菜味等新口味麻花,以及怪味胡豆、鍋巴等新產品,不僅通過電商銷售,也與行業頭部主播合作帶貨。從2023年起,他們每年發佈分析麻花產業的白皮書,舉辦國潮風格的“88麻花節”,創作與麻花有關的歌曲,寫出“吃麻花槓上花”“人生本是一團麻,斬斷不如擰成花”等有重慶特色、引起年輕人共鳴的語句。
新的一年,這個“老字號”小店計劃深度開展麻花非遺研學,讓人們在親手製作麻花中瞭解中國傳統美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新場景吸引新青年,磁器口古鎮亦從歷史根系中發出新枝新葉,統籌打造“後浪”“滋味”“境界”“潮起”4個片區,分別主打青年時尚、市井生活、文化場景和元氣社交4種特色定位,引入餐酒吧、咖啡店、陶瓷博物館、戲劇社等市場主體,並常態化舉行快閃市集、篝火晚會、漢服巡遊、實景劇本殺等活動,持續豐盈古鎮多元文化氛圍,帶來了人氣也提振了消費。
青年遊客在重慶下浩裡景區拍照打卡。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江濤/攝
能包容有熱情的煙火氣造就發展動力
新與舊、快與慢、時尚與樸素碰撞出一股澎湃的生命力。年輕人願意爲這種氣氛“埋單”。
一位外地遊客評價稱,重慶是一座巴渝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紅色文化等交相輝映的城市。豪爽耿直、開放包容的重慶人,把其所學、所愛與事業相結合,讓這座城市像火鍋一樣熱辣滾燙,令許多和她一樣的年輕人“欲罷不能”。
在重慶,許多青年聚集的地方,美食琳琅滿目,文化繽紛多彩,包容、融合的多樣性,激發出更多可能性。
土生土長的沙坪壩青年張智傑把兒時記憶裡的傳統陶藝做出了新風格。手持“卷個錘子”標語的迅哥、Q版唐僧師徒、圓乎乎的十二生肖、姿態各異的大熊貓、主打穩定情緒的卡皮巴拉(水豚的卡通形象)等陶泥擺件,一上線就吸引年輕消費者“激情下單”。
穿着新潮的年輕人點一杯清茶,坐在老劇場、茶餐廳,欣賞川劇絕活兒;帶着一臉好奇走進後臺,試圖揭開變臉、噴火的奧秘。
既是劇院店長也是專業川劇演員的林森告訴記者,和街區需要融入新業態一樣,傳統戲曲也要不斷創新,在順應潮流的同時傳承國粹藝術,“有‘守舊派人士’覺得我們在川劇里加海綿寶寶、哆啦A夢、蜘蛛俠就‘四不像’了,但這只是一種貼近青年、傳播文化的途徑。在舞臺背後,真正的傳承者還是會幾十年如一日地練功,不但把一百多年前的技巧傳下來,還在與時俱進地研發新的演繹方式。”
在金紫山街區,“實現CLUB-Coffee·Bar·Live”主理人徐文傑在店鋪打造出公共舞臺。每週五和週六,邀請獨立歌手、樂隊來俱樂部表演。現場,喜歡唱歌的人也能上臺表演。
徐文傑請攝影師無償給演出者做海報、拍現場花絮,把樂隊的名字做成木質小招牌,作爲舞臺的裝飾品。
“我希望這裡是一個單純的實現夢想的空間。”徐文傑說,上臺表演的樂隊大都來自高校,不少人第一次走上校外的舞臺。年輕人珍惜登臺的機會,活動開展一年多來,從未出現爽約的情況,甚至還有一支新加坡的大學生樂隊登上了舞臺。
今年,和一些大學生溝通後,徐文傑計劃爲舞臺引進小型交響樂表演,給更多年輕人機會和人生體驗。
在開放、包容的氛圍中,重慶成爲中國南方少有的兼具首發經濟、冰雪經濟、數字經濟業態的超大城市。無數的青春小店、青年街區,不僅鋪就了重慶的民生底色、網紅底色,也造就了重慶經濟的發展動力,生動鮮活地展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與韌性。
小店和經營小店的年輕人,像一個個窗口,讓更多新來的年輕人理解、加入重慶的包容和熱情。這些留渝來渝的青年也成爲重慶共青團組織持續關注和服務的對象,聯動多部門出臺利好政策、打造青年友好型商店、組建青春小店團工委、組建青春小店服務團……爲創業青年解決初創期的痛點難點,打造升級青年夜校,鼓勵青年主理人結合小店優長開發特色課程,爲小店引流賦能。
“聽說重慶,遠觀重慶,理解重慶,加入重慶。”越來越多創業就業者真切感受到:重慶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重慶更有爲。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