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西南醫院首次發現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脈絡叢葡萄徵”

1月22日,據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消息,該院放射科團隊利用7T磁共振,首次對脈絡叢的多囊結構進行了系統觀察,並把其命名爲“脈絡叢葡萄徵”。相關結果以《7T MRI上的脈絡叢囊變:與衰老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係》爲題,在《阿爾茨海默病與癡呆症》上發表,爲研究大腦衰老提供了新思路。

“影像徵象是指在醫學影像檢查(如X光、CT、MRI等)中呈現的特定圖像特徵,這些特徵爲醫生診斷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據。”團隊成員、西南醫院放射科陳偉教授介紹,近年來,隨着研究的深入,位於大腦最中央,通過產生腦脊液,對大腦起到營養支持和免疫屏障作用的脈絡叢受到學者的重點關注。然而,由於傳統影像設備的圖像分辨率有限,以往對脈絡叢的研究多集中於脈絡叢的體積變化,忽略了它的形態變化。如何進一步深入瞭解脈絡叢,明確其病理生理作用,成爲擺在學者面前的難題。

“之前,我們在研究中就曾用3T磁共振揭示了脈絡叢體積與大腦衰老、帕金森病、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等退行性疾病發生有一定的聯繫。”團隊成員,西南醫院放射科劉晨副教授表示,此次研究中,他們選擇了100名患者作爲研究對象,按照年齡和身體狀況,把實驗對象分爲健康年輕的參與者(20-30歲)、健康年長的參與者、臨牀診斷爲帕金森病的患者、臨牀診斷爲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以及處於尿毒症性腦病(UE)恢復期的患者,並使用配備32通道頭線圈的7T MRI掃描儀,對患者大腦進行觀察,發現脈絡叢囊變後,會出現葡萄狀的影像徵象。進一步觀察後發現,與健康的老年人相比,臨牀診斷爲帕金森病的患者,以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脈絡叢被損傷後,更可能產生葡萄狀的影像徵象。“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我們把葡萄狀的影像徵像命名爲脈絡叢葡萄徵,並大膽推測,該徵象很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的重要疾病機制之一,爲診斷、監測、治療阿爾茨海默、帕金森等大腦衰老和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團隊成員、西南醫院放射科技師甄志銘介紹。

陳偉教授介紹,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入研究“脈絡叢葡萄徵”,以進一步探索其與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腦部疾病的關係,爲大腦衰老和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更豐富的參考。

(中國日報重慶記者站 譚英姿)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