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建經協會論壇 後疫情省思:生存危機也是發展轉機

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11日以「後疫情城市新生活」爲題舉行年度論壇。(盧金足攝)

文化大學景觀繫系主任兼所長郭瓊瑩(左),以「從心開始、從土地開始、護佑臺灣、關懷全球」爲題,暢談談疫情後生活觀與價值觀之翻轉。(盧金足攝)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博士後研究員鍾明光以「地理資訊科技與後疫情時代的健康環境營造」爲題分享,資訊有助決策分析,行動與治理更有效率。(盧金足攝)

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11日以「後疫情城市新生活」爲題舉行年度論壇,從建築空間、景觀學、地理資訊科學等角度,重新思索未來的城市規畫,省思城市新價值,出席專家學者從疫情嚴峻的鎖國策略,提醒「失控的流動性危機論」,生存危機也是發展轉機,掌握網路使用分析大數據,將讓行動與治理更有效率,成爲後疫情時代的重要課題。

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理事長邱名仕表示,年度論壇蔚爲業界盛事,以往曾舉辦智慧建建築論壇等,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對談,激盪出精彩火花,生存危機,也是發展轉機,該協會以「共好共榮」精神,爲城市改變邁向一大步。

邱名仕指出,今年論壇邀請大臺中建築師公會理事長黃鬱文、文化大學景觀繫系主任兼所長郭瓊瑩、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博士後研究員鍾明光擔任主講人,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邱浩修、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黃明威擔任與談人,發揚建築人對環境的關懷。

郭瓊瑩提出當前問題,「全世界疫情後都在做什麼?」經歷疫情與壓力考驗後,最多的是醫院心理諮商,因爲全世界受疫情,以社交距離自保也保護別人,人和人之間互動,在封城後很多人不出去,家族成員在家時間多,暴力與憂鬱症增加。

她直言,近來出現報復性國內旅遊,很多人在疫情時還要遠征其他縣市,該思考的是,最好能讓每個人在十五分鐘之內就能看到綠地,所以國土規畫回到人與大自然的初心規畫檢討,政府應檢討國土和糧食是否達到安全標準,智慧城市也要和智慧農業結合。

以「從心開始、從土地開始、護佑臺灣、關懷全球」爲題,郭瓊瑩暢談疫情後生活觀與價值觀之翻轉,她分析,外送平臺很夯,歐洲翻轉新概念,雖然店不開了,但街上賣東西多,因疫情不要羣聚,在馬路邊銷售空氣流通,回到以往的消費模式,疫情後顯見價值翻轉,這種戶外消費從行動咖啡車爲一例,她也提出警訊,面臨缺水問題是廿一世紀未來的挑戰。

鍾明光說,很多人常用網路地圖的資訊工具,也能運用到疫情的統計,反應網路搜尋的行爲,就是大數據概念,工具可能有幫助做決策的參考。

他長期關注地理資訊科技在社會及環境面向的應用,參與多項國家地理資訊系統計劃,實務經驗豐富,鍾明光以「地理資訊科技與後疫情時代的健康環境營造」爲題進行分享,隨着智慧城市實作應用的日漸廣泛,散佈在城市的感測網絡

,提供更多即時與細緻的環境資訊,資訊有助決策分析,行動與治理更有效率。

「流動性失控的危機,鎖國就是限制流動之一」,黃鬱文表示,他從市民和建築師角度,提出「失控的流動性危機論後疫情時代的空間部署」,流動性失控恐引發的疫情等流動危機,經此疫情大家會反思,無法掌握疫情,未來面對的病毒可能更嚴峻,必須省思共同研究未來,實質環境和現在的扣合。

黃鬱文說,流動性人流、物流、車流、水流、氣流,廣泛延伸,扣住流動性的主題,不外乎人性思考,所以宜居建築從地球和心靈環保開始,後疫情時代從人性思考角度出發。

邱浩修表示,大數據和景觀空間建築結合,新興的虛擬世界,城市治理,與個人在城市生活的思考,要朝向健康與效率,設計完美規畫的國土環境,也不能忽視新時代虛擬世界的規畫腳步。

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以「後疫情城市新生活」爲題的年度論壇,會員出席踊躍,疫情衝擊各行各業,全球仍籠罩在疫情陰影下,臺灣防疫有成,已大步邁入後疫情時代,但經歷這場疫情,從根本改變民衆生活的習慣與思維,如何在疫情後重新站在浪頭,踩穩腳步,開啓與會者不同視野與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