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大選後的新政局系列五:蔡英文歷史地位的最後一步

社論

2024大選最主要意義在臺灣本土政權的確立,以臺灣意識爲號召的民進黨可能長期執政,連續3次敗選的中國國民黨已失去逐鹿中原的企圖心,民衆黨同樣是臺灣本土政黨。3個政黨的差別只在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國民黨與中共有傳統的友誼和互信,可以合作;民衆黨願意與大陸合作,但政治基礎薄弱;民進黨追求臺獨,雙方相互敵對,造成臺海兵兇戰危現況。

舒緩兵兇戰危 守住現狀

但不能否認,民進黨深知法理臺獨等於自殺,從陳水扁到蔡英文,臺獨只是立場宣示,可以說但不可以做。蔡英文比陳水扁沉穩,執政近8年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爲體,「抗中保臺」爲用,終於打破臺灣民主化將近40年來8年一次的「政黨輪替魔咒」,民進黨政權可望延續4到8年。國民黨已失去對年輕人的感召力,除非徹底改造,贏回政權機會渺茫。

蔡英文2016年勝選時對大陸承諾,會在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臺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的基礎上與大陸互動。7年多來雖然對內「去中國」、對外「倚美抗中」,造成兩岸關係惡化,但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未變,臺海現狀算是守住。2020年大選勝選演說,又大膽承諾,要打破「政黨輪替魔咒」,讓民進黨2024繼續執政,4年後她的承諾再度實現。兩次競選兩大承諾全部實現,她可望成爲臺灣民主化後高聲望的卸任總統。

不過,民進黨贏得並不漂亮,立法院不再過半,若非藍白合破局、侯友宜太弱、柯文哲一人政黨窘態畢露,賴清德不可能勝選。競選期間,臺海兵兇戰危、民進黨貪污濫權兩大議題,獲得選民高度認同,加上7年多來低薪、高房價問題更嚴重,近3年物價飛漲,年輕人生活愈來愈艱困,年輕選票大量流向民衆黨,賴清德只得到40%基本盤支持。賴清德雙少數格局不但未來4年舉步維艱,蔡英文的歷史地位也未必能夠確認。

民進黨貪污濫權問題,因朝小野大,立法院制衡功能可望重振,應能受到節制,剩下就是兩岸兵兇戰危如何舒緩的問題。至於低薪與高房價,只要兩岸不再相互敵視,恢復友好互動,就不難找到解方。可以說兩岸關係是臺灣關鍵議題,兩岸關係好,臺灣會更好,兩岸關係壞,臺灣不會好。所謂兩岸關係好,並不表示要向大陸投降,接受中共統治,而是找出兩岸好好相處的永久和平之道。

調整兩岸政策 恢復交流

自2016年民進黨執政、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兩岸關係已出現質變,不再是單純的兩岸之間的關係,更不是「中美臺三邊關係」中的一環,而是附屬於中美關係的次關係,兩岸關係由中美互動決定,臺灣漸失去自主性。這一點,從選前美中頻繁高層互動所傳遞的訊號、美國政學界對賴清德「務實臺獨」的擔憂,選後拜登第一時間表態「不支持臺獨」,併火速派代表團抵達臺北,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對賴清德當選與臺海穩定的戒慎恐懼態度。

觀察大陸對臺政策,即使中美關係緊張、兩岸關係惡化,但中共堅持「和統」不變,並致力於「第十四個五年規畫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習近平在與拜登會談時明白表示,沒有所謂2027年或2035年的動武計劃,「沒人跟我說過這事」。可以預判年底美國大選揭曉前,臺海不會「地動山搖」,賴清德政府應可順利過度,蔡英文也可以在掌聲中光榮下臺,甚至可能還有足夠的影響力在幕後指點江山。

不過,這不表示兩岸無事,更不代表蔡英文能成爲最受歡迎的卸任總統,畢竟兩岸關係變數太多,尤其在中國崛起、美中激烈競爭格局下,臺灣若一面倒依賴美國保護,由美中互動決定自己的命運,這和晚清「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境遇差別幾希?臺灣未來怎麼可能好?

大選結束,勝選光環會讓蔡英文聲望大幅提高,她若能善用任期最後4個月,在兩岸政策上做出適度調整,至少在兩岸民間交流問題上有所作爲,展現臺灣的主體性,她的歷史地位當可毫無懸念確立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