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解除禁團令 恢復兩會事務溝通
中國時報社論
大陸文化旅遊部1月17日表示,將恢復福建、上海居民赴臺團隊遊。消息傳出後,「漲」成爲兩岸觀光業即時反應:大陸網路旅遊平臺的臺灣搜索量大漲48%,臺灣多支觀光餐旅股漲停。這些跡象再次說明,恢復兩岸雙向觀光是人心所向,人民走近走好也是兩岸共同心聲。
兩岸交流 民意支持
陸客來臺出現久違的突破,刀光劍影依然若隱如現。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雖然「積極支持、樂見其成」,但話鋒一轉,向臺方提出解除禁團令、取消旅遊警示,全面恢復兩岸客運航線等要求。陸委會迴應則是軟中帶硬,歡迎陸客來臺旅遊,但絕口不提禁團令,並用「儘速循小兩會溝通」打回。很快國臺辦追加回應稱「兩岸旅遊問題的癥結和障礙在民進黨當局,不在小兩會是否溝通」,口氣有些不耐煩了。
事實上,類似腳本早在2年多前已經演過一輪。兩岸在疫後復航金馬小三通問題上,也面臨相似困境。時任閣揆蘇貞昌一開始也要求政府對政府協商,但陸方主張小三通只要透過雙方業者溝通便能復航。最後,透過藍營民代在兩岸政府之間穿梭、傳話,蔡政府不再堅持,金馬小三通順利復航,也爲後來陸方率先恢復福建遊客赴金馬旅遊,奠定了基礎。
相比小三通復航的一波三折,恢復福建、上海團客來臺,則屬於陸方操之在己的事務。首先,兩岸之間客運往來已經恢復,臺灣本島自2023年9月起也開始接待第三地陸客觀光,大陸官方只要在福建、上海兩地重啓民衆辦理赴臺團籤,並允許當地旅行社經營臺灣觀光,民進黨政府沒有權力、也沒有理由拒絕辦理入臺證。其次,在習近平與川普友善通話、美中關係暫時渡過「川普2.0危機」的背景下,兩岸關係短期內趨於穩定,民間交流不僅獲得臺灣多數民意支持,也是國際社會樂見。
當大陸去年開放福建遊客赴金馬觀光、去年底藉雙城論壇釋出恢復陸客團來臺風向,直至此次正式由文旅部發表公告,應該是想清楚、下決心了,不可逆地重啓兩岸雙向交流之門。賴政府固然可以堅持小兩會協商、以「懲獨22條」爲由拒絕調降赴陸旅行警示,但這些都不過是政治喊話或立場表達,實質上毫無阻擋陸客來臺的能力,否則,既會承受巨大國內壓力,也會被扣上「阻擋兩岸交流」帽子。
陸客來臺不僅是兩岸和平避戰的標誌,也是兩岸互信重新積累的起點。大陸以福建、上海兩地作爲先行開放試點,是希望賴政府能夠對臺灣旅行社赴陸「禁團令」等限制措施做出調整,進而逐步開放、相向而行。賴政府願意全面撤銷禁團令當然是好事一樁,即便退一步,若堅持「對等」原則,也可部分撤銷禁團令,允許國內旅行社經營含福建、上海行程的赴陸團隊遊。畢竟卓榮泰院長也承認,禁團令實質不存在,既然如此,我方大可以在名義上做出對等動作。
陸客來臺 重建互信
不過,兩岸情勢已經無法與疫情前比擬,雙方不可認爲,只要沿用5年前處理陸客來臺的思維,就可以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和挑戰。例如,民進黨政府與其透過文宣放大登陸風險,對民衆打恐懼牌,不如盡責提醒有意登陸的民衆,務必要遵守大陸當地法規,尤其是在政治、宗教、社會活動等領域,勿想當然把在臺灣習以爲常的行爲方式帶到大陸。同樣,大陸民衆來臺前,陸方也應做好提示,尊重兩岸制度差異,避免民間糾紛政治化。
另一方面,兩岸應以陸客來臺爲契機,恢復既有事務性管道,就我方民衆在對岸面臨緊急狀況,建立穩定的通報機制。陸客來臺所遵循的《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規定,臺旅會、海旅會是各項事務的聯繫實施的主體,包括處理糾紛和突發事件等。小兩會在臺海情勢最艱難時仍互派人員常駐,兩岸應珍惜這份善意,陸客來臺恢復後,繼續用好小兩會機制。隨着兩岸雙向往來增加,《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的訊息通報機制也應不折不扣執行,資訊通報不涉及協商、亦不應涉及政治,兩岸民衆往來愈安心,愈有利於互信的建立。
兩岸應克服困難、彼此諒解,促成首批大陸團客重登寶島。陸客來臺愈多,民間交流愈密,戰爭可能愈低,兩岸和平愈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