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課綱不檢討 臺灣不會好

中國時報社論

總統大選,三黨參選人的教育政見俱已出爐。賴清德以「投資未來世代」爲主軸,大撒幣,畫願景;柯文哲聚焦執行面,指出雙語政策及多元入學的問題;侯友宜則直面「108課綱」,以召開「全國教育會議」來矯正課綱缺失。「課綱」有哪些缺失?賴爲何迴避不談?

禮義廉恥束諸高閣

兒福聯盟最近發佈一項有關108課綱調查顯示,國高中生近6成感到學習疲勞。「課綱」是教改的產品,秉持虛幻的教改理念引領現實世界,因此,一直與教育現場格格不入。20年來每部課綱都有窒礙難行之處,造成學生程度低落,國家競爭力下修,爭議不斷。但最神奇的是,無論親師生如何反彈,教育當局卻「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執行,箇中緣由爲何?

首先,看看108課綱的兩大問題:其一、因爲執行教改理念,一路減少必修學分,增加選修學分,造成學力低落,導致人才匱乏:高中國文古文篇目從60篇減爲15篇,英文單字量由7000減爲4500,數學重要單元如微積分等刪除不教,導致高中程度國中化,國中程度小學化。自然4科尤爲重災區,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的必修只剩下2學分,爲舊課綱的一半。結果108課綱首屆新生今年入學,頂尖大學理工學院陸續傳出「災情」,基礎物理、基礎化學與微積分3項學科成績,與前屆相較明顯下滑,已嚴重阻礙科技人才的養成。臺積電等大廠知道人才即將匱乏,不但出資在大學設立半導體學院,甚至派出宣傳車去高中挖角。課綱再不改弦易轍,臺灣「科技島」美名將毀於一旦。

二、因爲執行教改理念,推動多元入學,採用學習歷程,卻變相固化了階級,讓窮人難翻身。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今年做了一份調查報告,5成4的受訪民衆同意學習歷程對資源不足的學生不公平。如偏鄉學校開不出多元課程,交不出漂亮的學習歷程,而貴族私校或有錢家庭甚至可以委託專人制作等。同時,家長也質疑申請入學面試的公平性,真的沒有利益交換嗎?

這兩個問題牽涉到國家競爭力及社會公平性,已極嚴重,但尚不止於此。輕知識,重素養,讓各科考試皆淪爲閱讀測驗,降低學科專業性;公民科去道德,歷史科去時序,國文科去文化……,讓學生失去核心價值觀的遵循標的,禮義廉恥束諸高閣,霸凌、吸毒成爲常態。這種種問題政府早該正視、檢討、導正,卻因爲文史課綱帶來的邊際效應,讓執政黨選擇視而不見。

拆解兵兇戰危因子

臺灣的國文教學本是兼顧「語文、文學、文化」三面向,這是異於對岸之處,也是立足中華文化圈的最大優勢。但「108國文領綱」不但把高中文言文比例降爲35%到45%,更把課程目標縮減成「語文」一項,既無須關注文學脈絡源流,更無須深入理解文化意涵。於是,國文成了工具學科,只具備「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功能。

「歷史領綱」則高一先探討「臺灣地位未定論」,強調中華民國政府只是代表盟軍接收臺灣,主權歸屬待國際條約確認。這是從根本上質疑了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正當性。高二則以東亞史虛無化中國史,先放進日本、韓國、越南3國千年變遷,稀釋中國史;再橫向討論這4國的政治與社會結構、人羣的移動與交流等,支解掉中國史的脈絡。薄弱的知識基礎加上偏頗的章節標題,如「傳統政治權威的形塑」、「威權體制下的臺灣」,學生能不被帶風向嗎?「天然獨」能不被造就出來嗎?

「課綱」帶給執政黨的政治紅利太大,所以,當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提出檢討「108課綱」,表態「中華文化的根,臺灣學生不能忘」,民進黨立委立刻加料扭曲,指「侯友宜的教育政策竟然是要臺灣學生背中國長江、黃河流經省分……把背誦中國歷史與地理列爲教育政策重點」,同時把侯友宜發言的PPT背景,變造成長江、黃河。如此明顯的扭曲,代表「課綱」是民進黨不可動搖的核心利益。

課綱不檢討,臺灣不會好。爲子孫萬代謀,柯文哲與侯友宜的理念結合就從打破「課綱」桎梏開始吧!拆解兵兇戰危的可能因子,還我學子公平合理的教育場域,許臺灣一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