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不經意說出的真相

中國時報社論

賴總統在國慶晚會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剛過完75歲生日,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是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而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衆的祖國可能是中華民國。這段話可能有點詭辯,邏輯也有點複雜,但他說對了。

認同中華民國 放棄臺獨

當他說「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的同時,也指出了兩個事實。第一,他認同的是「中華民國」,而非「臺灣共和國」,代表他已放棄法理臺獨。

第二,他承認中華民國已113歲,代表「中華民國臺灣」與中國的連結是切不斷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互不隸屬,但「中華」這頂冠冕爲兩岸所共有。

兩岸現狀維持75年,臺灣地區人民作爲中華民國國民,必當遵守中華民國法律,若向對岸政權效忠,自爲法理情所不容。那麼,賴總統在國慶晚會拋出「祖國論」,敲打向對岸國慶致賀的臺灣藝人就搞錯了方向。吳慷仁10月1日發文「祝福錦繡中華」,既沒有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沒有提到「祖國」或「國慶」,是有智慧、有立場的善意表達,怎變成綠營嘲諷和霸凌的對象?

「祖國」一詞在臺灣並不常用,祖國既可以是國籍,也可以是祖籍。就廣義的歷史、文化、血緣、情感而言,臺澎金馬9成5以上民衆先人來自大陸,大陸當然是絕大多數臺灣人的祖籍。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綿延5000年的歷史或文明體。無論是中華民國(ROC)、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都是廣義中國之下政權或朝代的名稱。超然於ROC與PRC之上的「中國」,就是兩岸人民共同擁有的文化認同、文化祖國。

「中華」是兩岸共同的冠冕,臺灣不能走「文化臺獨」路線,但民進黨政府將兩岸文化交流視爲國安威脅。國安局的報告指出,中共對臺文化入侵樣態,包括宣傳兩岸信仰同源、中華文化軟實力等。無論是臺灣藝人赴大陸發展,還是大陸電腦遊戲風靡臺灣,在民進黨政府眼中都屬於政治風險。殊不知,在中華文化認同之下,展開兩岸文化交流是維繫和平的紐帶。民進黨政府對兩岸文化交流的定調,從「統戰」升級爲「入侵」,形同釜底抽薪,自我廢棄避戰的最後一道安全閥。

重現中華冠冕 正朔之爭

今年4月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前總統馬英九時曾說,「只要不分裂國家,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同胞就可接觸交流,化解矛盾,尋求共識。在兩岸關係層面,只要臺灣認同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大陸尊重兩岸分治現狀,兩岸就可以爲延續孫中山先生建立民主中國的志業而共同奮鬥,兩岸之爭就會是良性競爭,振興中華就能成爲兩岸人民共同的目標,自然就沒有臺獨的問題。

話說回來,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上,將對岸稱爲「鄰居」,回顧他當年反對「兩岸一家親」時提出「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祀」,以及質問「兩岸一家親的戶長是誰」的言論,可謂一脈相承。

實事求是剖析,賴清德的思維方式其實很「中華」:兩岸人民共同祭祀、敬仰的「公媽」不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先祖嗎?如果還在爭「誰是戶長」,不正說明是兩岸本是一家人嗎?

黨政幕僚解讀賴總統國慶晚會演說,意在打破「國共內戰舊史觀」,結果不但重現「正朔之爭」,與當年「漢賊不兩立」有異曲同工之趣,更顛覆老臺獨派的「獨立建國論」、「正名制憲論」,讓兩岸關係重新回到「中華」這頂冠冕下進行制度之爭。

日前知名NGO「國際危機組織」建議賴總統,重申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緊張情勢纔可以得到緩和。賴總統從情感認同層次視113歲的中華民國爲「政治祖國」,應爲人們所樂見;若能視廣義的中國爲「文化祖國」,認同中華文化,兩岸關係應可峰迴路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