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死刑第一槍 賴政府對的第一步
中國時報社論
距離上次執行死刑1751天,法務部長鄭銘謙16日籤準執行死刑命令,這是賴清德總統上任後首度執行死刑,也是去年憲法法庭判決死刑合憲後的首例執法。儘管廢死團體認爲違法執行,高喊槍下留人,但朝野均肯定法務部依法執行的作爲,接下來36名死囚就看法務部能否在「求其生而不可得」情況下繼續堅持執行,捍衛司法正義。
實質廢死 司法信任度低
回顧過去執行死刑槍決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政治動機及時空背景,其中最多是認爲執行死刑有助對當前治安敗壞產生威嚇效果,安定民心;其次則是被質疑藉此扭轉執政不力和挽救選情等政治因素。例如犯下北捷隨機殺人案的鄭捷在死刑定讞18天后執行;另國民黨籍的前屏東縣議長鄭太吉也是在定讞後的19天就執行。
法務部這次「選中」性侵絞死王姓前女友及王女母親的黃麟凱做爲賴政府首位執行的死囚,伏法時僅32歲,是目前最年輕的死囚,對此,鄭銘謙解釋,黃所犯爲「最嚴重犯行」,手段兇殘,惡性嚴重至極,法務部是依法執行,符合憲法法庭113年憲判8號意旨,法務部執行死刑是實現社會正義。
法務部稱沒有特殊考量,但目前朝野對立嚴重,對司法嚴重不信任,外界對此刻突然執行死刑動機當然有所猜疑。國民黨表示,依法執行死刑是主流民意,本來就是政府無可旁貸的責任,立委吳宗憲則認爲在此時機執行死刑,是因爲超過8成民衆反對廢死,民進黨也深知憲法法庭實質廢死的判決對黨的傷害很大。儘管如此,被害人家屬王爸爸仍感謝司法還給他一個公道。
過去大家常說,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王爸爸雖感謝司法,但也道出許多被害家庭在等待司法最終判決執行的內心煎熬,他感嘆地表示,光是跑法院就花了5、6年,每次看到黃麟凱「呷好做輕巧」、「吃得肥肥的」,甚至在判決定讞時,他還希望能和鄭捷一樣很快就槍決,結果這一等就是12年。對於廢死議題,他更強調不能廢除,社會纔有公道。
民進黨主張廢除死刑,過去被當成神主牌,法務部也有逐步廢死研討機制,但多年來對死刑存廢的民調,都有高達8成左右的民意反對廢死,在歐盟及廢死等司改團體壓力下,陳水扁總統執政時仍執行死刑32人;馬英九執政有33人,首任法務部長王清峰更因拒絕執行引發民怨而下臺;到了蔡英文執政,首任法務部長邱太三任內780天未執行死刑,直到蔡清祥才籤準執行李宏基和翁仁賢的死刑執行令。
捍衛正義 擺脫政治考量
2024總統大選期間,廢死議題成爲候選人辯論的話題,當時賴清德語意曖昧,未把立場說清楚,但前司法院長許宗力卻積極表態,要趕在賴清德就任總統後、7名大法官卸任前作出死刑釋憲的判決,最後憲法法庭結論是在更嚴謹的法律程序與制度保障之下,死刑制度在我國仍屬合憲,且僅適用於「最嚴重犯罪類型」。
憲法法庭爲死刑設下8道關卡,除了要求對精障者不能執行死刑外,判決必須採一致決更被認爲是實質廢死,不僅廢死團體無法接受,反廢死的民衆更發起「1203白玫瑰運動」上街頭,包括師鐸獎女教師命案受害者丈夫張介能、新北割喉案的楊爸爸,以及臺南殺警案、土城毒駕殺警案的家屬都到場發言,抗議大法官變成民進黨側翼。
儘管蔡英文到賴清德從未表達過支持廢死,民進黨內部更是戒慎恐懼怕影響選情,所以面對憲法法庭判決多半強調國家仍然有死刑制度,必須依法行政。然而,人民對司法的不滿及對大法官實質廢死判決的怒火,成爲國民黨修改《憲法訴訟法》的導火線,希望藉未來7名大法官的提名同意權,以及回覆之前釋憲同意較高門檻,避免未來憲法法庭濫權,成爲民進黨的附隨組織。
法務部在《憲訴法》釋憲爭議前刻,爲憲判8號實質廢死判決開了第一槍,也是賴政府迴應多數民意跨出的第一步,對於另36名死囚,賴政府若能依法繼續執行,就能擺脫「政治考慮」的質疑。賴總統一再強調民主就是人民作主,因此,政府施政必須以民意爲依歸。賴政府既然選擇往「依法行政」對的道路上走,就該以更謙卑的心打破朝野對立僵局,爭取更多民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