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政府要爲長者打疫苗致死負責

中時社論

臺灣老人家們,正面臨着一個困難的抉擇:要不要冒着生命危險去打疫苗?是不是要先把後事交待好再出門?本該是救命的疫苗,如今儼然成了老人家的生死大關人民爲此驚惶不安,但政府既給不了答案,更沒有事前充分告知。生死固然有命,但政府不能完全推卸掉責任

老人接種風險應事先示警

之前就已發生30多起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事件,但當時疫苗數量不多,接種的第一類醫護人員也比較年輕,因此只有少數重症。5月後疫苗到貨大增,主要是日本捐了124萬劑AZ疫苗,15日開始擴大開打,各縣市85歲以上的人都可施打,各地傳出長者豔陽下大排長龍數小時,苦不堪言的報導。接着傳出老人打疫苗後猝死的案例,6天累計達95例,令長者大爲心驚,家人也不知如何是好,各縣市因此出現明顯的緩打潮。

17日當天就發生11起老人接種疫苗後死亡的事件,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漫不經心,發言人莊人祥記者會表示,去年75歲以上長者的死亡數,大約是每天200位,而當天75歲以上接種疫苗後去世者8人,有時序性相關,但沒看到因疫苗造成的因果相關,其中兩案經司法相驗解剖後,均發現有心血管疾病。由於75歲以上染疫致死率高達22.7%,所以老人們還是應該接種疫苗。

到了18日打疫苗後猝死的人數一下子跳到27例,指揮中心開始緊張,秀出圖卡比較各國不分年齡接種疫苗後的死亡率,臺灣排在中間;75歲以上者接種後死亡率,南韓是1.42%,臺灣則是0.87%。此時指揮中心才正式對民衆做出提醒,建議長者近期身體狀況慢性病病情不穩者,等穩定後再接種,而且最好避開高溫時段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說,高溫下奔波去排隊打疫苗造成的壓力,可能引起老人的生理變化,例如血壓上升乃至後續效應,因此建議不要跑大老遠臥牀者可以晚一點打或到宅接種。

這些話爲什麼不早講?85歲以上的老人身體多很脆弱,幾乎都有1種或數種慢性病。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流感疫苗強很多,包括暈眩、心跳加速、喘不過氣、肌肉痛或紅疹等。身體突然承受超乎平常的負荷,對有慢性病的衰弱老人而言,是有可能致命的,更不用提在烈日下奔波排隊造成的壓力。這根本只是常識,不需要專業知識就可以想見。但是爲什麼,指揮中心裡有一大堆專家,卻沒有人注意到老人接種的風險問題並事先示警?在開打之前,記者會沒有任何人很認真地說明接種疫苗的副作用及風險,尤其是有慢性病的老人,必須要注意什麼、什麼情況下先不要去接種等等。

讓老人有選擇疫苗的機會

政府急着施打疫苗是對的,因爲打愈多愈能及早建立羣體免疫,但風險要不要先告知一下?脆弱的長者需要更多的關注,政府應對接種的副作用及風險做充分告知,民衆才能好好思考並與家人討論後做出決定。如此一來,民衆可以自行選擇是否承擔風險,或稍候等待其他疫苗,而不是在全心信任政府後,糊里糊塗毫無準備地死去。

指揮中心對長者打疫苗後死亡的答案非常制式,一是年長,二是有潛在慢性病史,好像有這兩種狀況的人橫豎都是要死的,扣不到疫苗頭上,打不打每天都會有那麼多人死。但是,背景值固然是很重要的判斷依據,時序性也不可無視,這些老人也許如風中殘燭般隨時都可能去世,但偏偏他們就是在接種疫苗後猝死,且是死於其慢性病的突然惡化,就不能說疫苗完全不是變數了。事實上,除了比較背景期待值,也應該比較疫苗開打前後長者猝死數字,纔能有比較精確的瞭解。政府除了把風險完整說明,讓民衆能選擇打或不打之外,現在既已有兩種疫苗,應該也要讓民衆有選擇疫苗的機會。

所有疫苗都有其副作用,致死率也是必須承受的風險,各國兩害相權,認爲施打利大於弊,因爲不打疫苗傷亡更大。但是,我們的政府居然事先沒想到這個問題,更沒把風險清楚告知民衆,在死亡人數暴增後才亡羊補牢地追加提醒。這樣的防疫因應,如何能讓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