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公募頻頻換帥 “走馬燈式高管”漸多
證券時報記者 餘世鵬
歲歲年年人不同。
2024年才過兩個月,公募換帥“大戲”已進展得如火如荼。截至3月1日,公募高管變更已超40人。
在行業人事變動越發頻繁的當下,這些新任高管無疑都迎來了新機遇,也面臨着新挑戰。基海浮沉只是一轉眼,誰能“永立”潮頭,誰又難免淪爲“走馬燈式高管”?
“走馬燈式高管”漸多
2023年12月底,徐進辭任國融基金總經理一職,這距離他2021年5月加盟國融基金、2021年8月升任國融基金總經理,均不足3年時間。1998年就進入金融業的徐進,近10年上任、卸任於多家公募的高管職位,國融基金的這段經歷是最新例子。
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徐進擔任方正富邦基金副總經理;2015年6月從方正富邦基金離任後,徐進擔任過太平洋基金(籌)擬任總經理(基金籌備組副組長),後分別在嘉合基金、國融基金擔任總經理,但在任時間均不長。根據基金業協會信息,徐進的從業機構於2024年2月變更爲九泰基金。記者從業內獲悉,徐進擬出任九泰基金總經理,目前在辦理相關流程。
在近年擴容的背景下,中小公募的職業經理人也頻繁變動,因此“走馬燈式”的高管並不鮮見。以長安基金爲例,該公司現任總經理孫曄偉於2023年9月上任。此前,孫曄偉曾在東方基金、新華基金、安信基金等多家公募工作過,先後於2012年9月至2016年8月任東方基金總經理、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任華潤元大基金總經理。此外,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擔任長安基金總經理的“60後”汪欽,此前還曾擔任長城基金副總經理、寶盈基金總經理。
從記者長期跟蹤觀察來看,這類“走馬燈式”高管的絕對數量和相對佔比,在行業的整體高管隊伍中均非少數。特別是近年來公募高管變更越發頻繁,“走馬燈式”高管的案例持續增加,已成爲行業新現象。
短期思維如何形成
“走馬燈式高管”長期遊走於各家中小公募之間,與頭部公募“功成名就”的高管相比,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羣體。
某公募高管對記者分析,大公募核心高管往往是創始員工,且很早就是中層或業務骨幹,加上股東方比較穩定,這些高管能持續做出成績,將公司前途和自身發展深度綁定。“相反,中小公募成立時間短,加上股東不穩定(特別是股權變更頻繁或改變戰略,遲遲找不到核心競爭力),高管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出成績,考覈不通過只能走人。這類職業經理人一會在這裡當總經理,一會在那裡當總經理,但始終都沒做出業績,時間卻過去了。”
2023年四季度,北京某中小公募總經理離任。對此,知情人士曾向記者透露,這是該公司大股東對總經理不滿而採取的行爲,大股東認爲總經理管理業績乏善可陳,擬邀請另一家公募的總經理加盟。
某公募基金的一位前高管對記者表示,大公司有平臺優勢,人財物等資源充足,高管更容易發揮戰略和管理能力;小公司缺乏平臺和資源優勢,需要高管有較強的個人能力。“凡事要靠個人能力搞定,這會使得相關高管有了短期思維,首先要解決公司生存和吃飯問題,然後再談發展和理想。”
兩個維度提升個人估值
顯然,“走馬燈式高管”面臨的根本問題,是長期歸屬的問題。
有業內人士直言,長期遊走於中小公募的職業經理人,發展路徑會比較窄。他們很難改變現實而真正把公司做起來,這意味着個人估值很難提升。另一方面,大公司“一個蘿蔔一個坑”,很難給他們以匹配的位置,因此他們大概率只能在同類公司中反覆跳轉,“但如果把一家小公司真正做起來,職業空間馬上就會打開。”
一家諮詢公司的創始人對記者表示,評價公募高管成功與否,有兩個重要維度:一是在一家公司任職時間是否足夠長;二是是否做出顯著的成績,且這種成績能經得起週期考驗。鑑於金融業的風險釋放存在滯後性,因此持續穩定的業績要優於爆發型業績。該創始人認爲,中小公募主要股東和董事會要對公司成長有合理預期,且制定可行的長期規劃和達成路徑,貪大求快而不惜頻繁更換高管,往往是欲速則不達。
“如果僅侷限於行業內,轉型路徑比較少,但如果打開思維侷限,用更大視野看世界,其實會有很多機會。”某業內人士以自身經歷對記者舉例,他在2022年底放棄高管職位後離開公募,開始了短視頻和直播創業。這並非個例,近年來離職投身短視頻創業的金融高管,還有恆泰證券原總裁牛壯、濟安金信基金集羣輪值董事長韋洪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