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ESG/AI 助攻 數位、永續雙路並進

ESG是由聯合國的SDGs演化而來,成爲企業實踐指引。家數佔企業九成的中小企業一定要搭上ESG列車。記者蔡宗儒/攝影

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去(2023)年抽樣調查發現,我國中小型製造業者對於ESG的認知與發展程度,多停留在瞭解與認識階段,有近三成完全沒有涉獵、超過六成僅瞭解目的與意義,而展開實際行動的業者不到一成。

臺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林欣吾表示,從產業別及規模角度觀察,與國際供應鏈連結度高的產業,如電子、化學及汽車等表現較佳,相對傳統產業如成衣、傢俱、皮革等表現較差;企業規模越大,ESG綜合分數也愈高,可見規模影響了投入資源的能力。不過,整體調查的平均總分爲1.92,相對於滿分五分,算是偏低。

林欣吾指出,已投入ESG行動的業者,在公司治理(G)上大多已將專業風險管理納入經營決策;在社會面(S),關注員工身心安全健康議題,積極降低離職率與培訓員工;至於環境面(E),主要是能源管理措施的投入,其次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但比重仍偏低,進步空間仍很大。

「很多企業對於投入ESG,特別是E,感受到的是成本提升。」林欣吾認爲,減碳與ESG將是在世界經濟體系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因而要先說服中小企業投入ESG是爲了長遠發展,同時思考如何找到因應氣候變遷發展的新機會。

先有清楚的認知,接下來纔是協助中小企業落實ESG發展,包括:進行碳盤查,以及有系統地執行減碳、節能或使用新能源等作爲。

林欣吾提到,初期進行碳盤查、規劃減碳措施,例如尋求資金挹注、汰換高碳排或高耗能設備等,容易有顯著的成效。

但之後長期持續減碳節能,猶如走進「深水區」,將需要更有系統性或國際性的解決方案。也與政策、碳費、新能源到金融等措施密切相關。

永續轉型與數位轉型的兩大挑戰,攸關企業在國際市場是否能夠生存和具備競爭力。

林欣吾指出,政府鼓勵企業供應鏈「以大帶小」、推動輔導計劃,目前已觸及部分業者,未來還要努力觸及全部業者。

中小企業推動ESG,可能降低成本或帶來利益,但如何跨出第一步?林欣吾建議業者,可以多多善用一些資訊平臺,例如臺經院永續學院、綠學院等,將有助於減少摸索、試誤,永續轉型會更加順利。

工研院資深副總蘇孟宗說,生成式AI快速發展,很多企業感受到數位轉型的急迫性。從長遠佈局來看,不論數位或淨零轉型,中小企業都要有專人負責,如設置永續長、AI策略長等,這兩者應有連動關係,像是將AI運用於減碳或淨零,而資料中心節能做得好,也有助提升運算能力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