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網約車集體尋路

2024年,網約車市場迎來了久違的資本熱潮。

嘀嗒、如祺先後上市;曹操出行衝擊港股IPO;年底,擁有網約車概念的活力集團(夥力出行)和威盛時代(365約車),先後遞交招股書,衝擊港股主板上市。

中小網約車上市潮背後,各懷心思。跨界而來的小型平臺寄希望於用網約車業務增厚業績、點亮故事,通過上市公司的資源和地位,發展自己原本的業務。中大型平臺們,投入到自動駕駛網約車RobotTaxi的產業競賽中,等待行業的下一次技術革命。

一部網約車,三段行業史

一個行業的發展,不僅要看企業奮鬥,還要考慮市場的進程。

2010年之前,沒有網約車,只有出租車。出租車長期處於賣方市場,價格偏高、服務質量有待提升、運力緊張,行業痛點非常明確但卻一直得不到解決。

當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熟,開始一個個地改造傳統行業時,這個數千億級別的大市場,率先被拿出來練手。

2010年,易到用車在北京創立,這是全球最早的網約車平臺之一,與美國市場的Uber幾乎同步。

之後幾年,大量本土網約車品牌相繼成立,Uber進入中國市場。在各路資本的加持下,網約車市場的"千團大戰"打響,滴滴笑到最後。

與第一代互聯網背景的網約車平臺相比,第二代網約車品牌背後,大多爲汽車相關產業的傳統巨頭。

一方面,長線運營,可能比一次性出售汽車,市場價值更大;更重要的是,支持網約車業務,能夠幫助旗下產品、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找到一個長期、量大且穩定的銷售渠道。

2015年-2019年期間,神州專車、曹操出行、首汽約車、享道出行、如祺出行(09680.HK)、T3出行等相繼創立。神州專車背後是曾經的神州系;曹操出行由吉利控股;首汽約車算是首汽集團旗下產品;享道出行由上汽投資;廣汽集團發起成立如祺出行;T3出行背後,東風汽車、一汽集團、長安汽車巨頭林立。

滴滴在前,曹操、T3、如祺們緊隨其後,本來,網約車市場已經沒有其他品牌的空間了。直到,網約車聚合平臺們坐大。

早在2017年,高德便推出了聚合網約車業務,只是前期並未進行大規模的扶持。近年,當網約車市場進入調整期,高德也急需找到更便捷的變現途徑時,便加大投入力度,把聚合模式推廣開來。

之後,美團、攜程、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平臺,也以幾乎相同的模式,進入聚合網約車市場。

高德、美團們的目標是流量變現,在網約車市場快速獲得即時盈利,並不會開展深入的產業佈局。網約車的活,還是得別人來幹。

於是,一些在市場中處於劣勢的中小網約車平臺,比如夥力出行、365約車等,以及一些其他細分市場的交通運營類公司,比如貨拉拉扶持的小拉出行等,都藉助網約車聚合模式,重新找到了生存空間。

一超、多強、衆小

網約車市場的"千團大戰",以及之後的行業大整合,2015年收購快的、2016年合併Uber中國,直接奠定了滴滴的市場地位。至今,滴滴依然是網約車市場無可撼動的領導者。

緊隨其後的,便是汽車廠商們支持的、深耕區域市場的二線梯隊網約車品牌們。

曹操出行在其IPO招股書中披露,按GTV(總交易價值)計算,2021年-2023年,公司一直位列中國網約車平臺前三。與之相當的,大概率是T3出行。

背靠廣汽,如祺快速成長爲大灣區頭部網約車平臺,在交易額和滲透率上僅次於滴滴。與之類似的,包括首汽約車、享道出行。享道此前多年集中於上海市場,直到最近幾年纔開始在全國市場多點佈局。

第二梯隊,也可以算上嘀嗒出行(02559.HK)。嘀嗒2014年創立於北京,當時正值網約車市場"千團大戰",但公司專注於順風車,避免了慘烈的競爭,以差異化策略低調發育至今,2024年上市成爲"共享出行第一股"。

然而,即便如此,它們與頭部平臺相比,在業務量和市場份額上的差距有如天塹,現階段幾乎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排名前三"的曹操出行,2023年的市場份額僅爲4.79%。

所以,二線梯隊的網約車品牌,也會加入高德、滴滴們的網約車聚合平臺,儘可能獲取更多的業務量。

一個成熟的市場,往往就是如此:大家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而是一次次各取所需的綜合交易。

甚至,此前與網約車勢不兩立的出租車,也慢慢認清現實,加入到網約車平臺們的服務體系中。

就此,網約車市場"一超、多強、衆小"的格局,已經維持了很多年。

小型網約車公司,放在數千億元的網約車市場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365約車,2023年網約車收入超10億元,可能很難排進行業前十;夥力出行的年收入更是隻有幾百萬元。

這些小型網約車平臺,大多深度依附於某一家網約車聚合平臺。比如,365約車對高德的業務依賴度超過90%。在進行行業勢力劃分時,應該將其劃歸至高德等網約車聚合平臺身後,合併後在行業中獨佔一極。

中小玩家暗度陳倉

如果不是活力集團和威盛時代帶着網約車光環衝擊上市,市場大概率不會對其投入太多關注度。畢竟,它們的體量太小,且這些公司的業務重心,根本不在此處。

2009年,在TMT行業工作多年的王江,創立航班管家,爲旅客提供實時航班信息。之後陸續豐富業務模式,2011年上線住宿預訂;2012年增加機票預訂業務,並推出高鐵管家,提供列車動態資訊和訂票服務;2015年上線網約車業務夥力出行。

2012年,用友網絡前副總裁姜生喜辭職,創立出行365平臺。如果說活力集團的核心是航班管家,那麼,威盛時代的起家業務出行365,就是道路客運版的航班管家。2018年,這家公司進入網約車市場,推出365約車。

它們都是各自細分領域的頭部平臺。但如今,市場貼給它們更重要的標籤是,網約車市場的外來者,網約車聚合平臺手底下的打工廠牌。

之所以願意接受這樣的市場定位,在網約車平臺的夾縫中生存,主要是因爲,它們在網約車市場,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故事和規模。

活力集團的業務,可能只是衆多OTA平臺的一個功能。有了網約車業務後,航班管家+高鐵管家+夥力出行,組成了一個"全新"的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市場,公司在其中排名第二。

威盛時代的出行365,在道路客運信息服務市場排名第一。但該市場過於邊緣化,2023年公司客運服務等收入一個多億,而網約車收入超過10億元。如果不是網約車業務,威盛時代的規模,可能很難有底氣衝擊港股上市。

因聚合網約車畸形的競價業務模式,威盛時代也付出了虧損的代價。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爲5.87億元、4.99億元、4.82億元、2.85億元。

主動權被聚合平臺掌握,公司既沒有當下的利潤,也看不到未來的行業價值,它們真正的目標,可能是藉助於網約車業務,暗度陳倉——用網約車業務來增厚業務規模,以時間換空間,藉助於上市後的地位與資源,扶持原核心業務的發展。

最近幾年,威盛時代在道路交通服務市場頻頻出手,2021年收購恆生長遠,2024年收購安徽皖美,成爲這個細分市場的絕對龍頭。

說到底,誰都不想在巨頭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大家都想做平臺,在自己的細分市場,拿到話語權。

這便是網約車聚合模式的Bug所在:底層網約車公司們,各有所圖;頂層聚合平臺們只想要即時盈利,不在乎行業發展。這種產業目標上的南轅北轍,決定了網約車聚合模式不太可能繼續獲得大幅度增長。

數據顯示,經過幾年時間的倒流和補貼,聚合模式下的業務量,在網約車總業務量中佔比達到25%以後,便無法繼續增長。這或許就是聚合網約車的天花板。

所以,流量平臺們主導的聚合模式,只能是網約車市場的插曲。那麼,到底誰,纔是網約車市場的新故事?

集體等待奇點

近幾年,在聚合模式的裹挾下,網約車市場內卷不止,平臺互相傾軋,司機不賺錢,消費者也認爲網約車的整體服務質量在下滑。

但從行業宏觀來看,隨着用車場景的全面恢復、網約車用戶的粘性提升以及內卷導致的降價,中國網約車的業務量增長較爲明顯。

網約車月訂單量,從此前幾年的六七億單左右,增長至最近幾個月的10億單上下。這與大衆對網約車市場的日常認知相左。

只不過,總量樂觀背後,依然是擠壓式的增長和結構性的過剩。於是,服務價格和平均單量的下滑,導致網約車市場對平臺和司機的淘汰率提升。網約車市場已進入了一個短暫的整理期。

要想突破這些瓶頸,讓行業走出內捲旋渦、重新獲得高質量的增長,短期看存量運營,長期看技術增量。

近幾年,滴滴就像前幾年的美團,不斷突破自己在出行圈的邊界。APP首頁除了叫車,還有"車主"、"訂票"、"送貨"三大主菜單,正在跳出網約車的競爭藩籬,升級爲了移動出行生態圈。

曹操出行別出心裁,藉助控股股東吉利的產業優勢,推出了定製網約車業務。數萬輛曹操60和楓葉80V,成爲曹操優化服務質量的基礎。

然而,無論網約車聚合平臺,還是中小網約車品牌,都已經非常清醒地意識到,靠現有商業模式,永無翻盤之日。要想突破,只能換道,等待網約車行業的下一次技術革命。比如說,無人駕駛網約車RobotTaxi。

從場景、技術、成本、監管等因素綜合考量,自動駕駛技術大規模應用的首選,一定是B端。

目前,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已經在武漢試運營多時。特斯拉、滴滴、如祺,同樣都是這個賽道的深度佈局者,都在爲此做準備。

將來的某一天,無人駕駛網約車的運力在網約車市場中佔到一定比例,且向市場證明了技術派的整體運營效率超越現存模式,那便是網約車市場的奇點時刻。

你們猜,這一天,還要等待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