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技術突破 太陽能電池效率高3成

中研院宣佈突破高效太陽能關鍵技術,國產下世代太陽能電池效率突破百分之卅一。圖爲研究團隊以模擬光源測試太陽能電池電性表現。圖/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攜手國內頂尖學者組成的下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發團隊,以兩年的時間成功開發出光電轉換效率超過百分之卅一的下世代(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元件,較市售最新太陽能電池產品高出三成以上;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如果與早期布建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相比,效率提高近五成。

此一團隊整合來自中研院、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明志科技大學等高效太陽能光電技術的專家。廖俊智表示,成果不僅證實我國太陽能電池技術可與國際並駕齊驅,更有助未來升級太陽能發電裝置,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積的條件下提高太陽光發電量,更接近淨零排放的目標。

中研院指出,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開發低碳或零碳潔淨能源成爲全球努力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策略。而太陽能憑藉可再生、無碳排放、自產能源等優勢,成爲我國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雖然臺灣擁有優越的日照條件,但太陽能發電裝置需要佔用大面積土地,「提升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是化解此困境的核心策略,藉由提高單位面積的裝置容量與發電量,以創新科技換取土地面積,緩解增加太陽能發電量對土地需求的壓力。

中研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治偉說,兩年前廖俊智訂出方向後,便邀請院內外研究人員與學者專家組成團隊,投入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研發,希望以更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滿足臺灣日益增加的低碳能源需求。

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模組只能吸收部分波長的太陽光,因此轉換效率有限。疊層式太陽能電池以鈣鈦礦上層吸收矽晶無法吸收的光子,其餘光子再由下層矽晶吸收,藉此增加轉換效率。中研院研究團隊突破幾項關鍵的連接層技術,成功地將鈣鈦礦薄膜疊層在矽基電池上並降低介面損耗,完成小面積的二端點電池元件製作,最高光電轉換效率已達到百分之卅一點五。

關鍵中心研究員郭宗枋表示,目前的成品雖然尚屬小面積元件,但成果已證明我國在疊層式太陽能電池技術具有自主研發製造的能力,所研發的製程也具實際商轉的高度潛力。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優化製程、放大元件面積、提高疊層式元件之穩定性,開發更符合量產規模的製造方法;並持續與國內學研單位及廠商緊密合作,共同推動下世代高效太陽能發電的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