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前院長、生策會會長 翁啓惠:AI應用大浪潮 是臺灣的機會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啓惠接受專訪,暢談生技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及走向。圖/顏謙隆

更多《面對面》新聞請上工商時報官網

翁啓惠 小檔案

AI浪潮席捲全球,中研院前院長、生策會會長翁啓惠認爲,AI的應用將擴及至百工百業,這是臺灣的機會,「多功能的機器人」和「生技醫療」最具打世界盃潛力。透過AI的幫忙,新藥開發的流程可縮短5年以上,且成功率更高。

翁啓惠認爲,臺灣科技業過去是以「硬體」領先全球,但隨着「軟體」實力跟進,在AI大浪潮中,臺灣有機會領先制定產品規格。以下是翁啓惠專訪紀要:

■臺灣掌握AI關鍵,也就是晶片和硬體制造

問:AI浪潮席捲全球,院長說過AI是臺灣的機會,爲何?

答:臺灣掌握AI關鍵,也就是晶片和硬體制造,加上多位傑出的美國臺裔企業家所領導的相關企業(如NVIDA、AMD、Supermicro)在這方面的領先地位及與臺灣的緊密合作。還有臺灣領先世界的醫療體系、獨特的健保制度和人體生物資料庫以及創新能力,更難得的是總統賴清德是醫師背景,非常重視國人健康,他積極推動「健康臺灣」,提升國人的健康及醫療品質。所以臺灣應該有機會創造新一波的經濟榮景。

AI會影響百工百業的運作以及研究方法和生活方式,會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但AI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工具,如果所憑的數據不正確或非法取得,或忽略原創者的貢獻以及其他領域的均衡發展,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在政策面除以鼓勵外,也要適時加以規範。

AI的發展基礎是模仿人類的神經網路系統(Neural Network),但目前AI的基礎面,如運算力和耗電力以及應用面都還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和改善的空間。

問:臺灣在AI的風潮中,那些領域可以脫穎而出?

■「多功能的機器人」和「生技醫療」,臺灣有很大潛力

答:除了關鍵的晶片和硬體制造以外,在應用端如「多功能的機器人」和「生技醫療」領域可能有很大的潛力。其他如各種製程的優化及醫療體系的管理、環境交通的改善、天災的預測以及各種突發事件或疾病的預防都可能有重大的發展。

問:生技產業的機會是什麼?您有看到那些應用面?讓您印象最深刻或您期許的領域?

答:從研發到疾病的治療和預測以及健康促進都可能用上,我希望看到的是利用AI及深度學習來輔助研發,例如新藥分子及廣效疫苗的設計和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隨着科技的進步,當我們對每個人的基因體和蛋白質體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後,AI可以幫助依族羣或個人的差異而提供最適合的醫療策略,這包括新藥的設計和研發製造、臨牀試驗的設計及分析、尋找適合臨牀試驗的病人進行試驗以提高成功率,提供個人最適合的治療,最後或許可以真正達到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新藥開發流程可縮短5年以上,且成功率更高

問:透過AI的應用,新藥開發的時間和人力可縮短多少?

答:這要看應用到那一方面以及數據是否夠多夠正確。假設方法都正確,新藥開發從最早透過 AI幫忙設計、臨牀試驗需要收案何種病人?何種藥物合適?都可由AI來分析、篩選,接着是製程的優化;以過去一個新藥開發,長達10多年看來,AI和大數據的幫忙,將可讓整個流程縮短至少5年以上,且成功率更高。

另外,如影像的判讀和檢測,過去可能無法判讀很早期的癌症,但現在AI應用的進步,不僅可以提早判讀,且準確率更高,檢測也因更準確而更有效率,這些都是臺灣生技產業的機會,未來不僅是新藥開發、檢測、AI影像或是個人化醫療,臺灣在這一場生技AI大戰中,都將有一席之地。

■這一場AI世紀大戰,臺灣有機會領先制定產品規格

問:AI智慧醫療,臺灣有機會跑到世界前段班,大概要多久才能打進國際賽局?

答:早在20年前臺灣就開始發展AI,但科技業過去關注在「硬體」的發展,並以硬體代工生產領先全球;但隨着「AI軟體」開發百發齊放,近年AI技術的加速發展,全球產業變革進入新階段。臺灣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晶片與硬體供應地,運算和人體資料庫更是寶藏。在軟硬體實力結合下,臺灣在這一場AI世紀大戰中,不僅很快就會脫穎而出,且有機會領先全球制定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