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證券管濤:避免對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過度解讀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實習生 張長榮 北京報道

“超常規是應對內外部挑戰的客觀需要,加強超常規逆週期政策更多體現爲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在2025年1月3日舉辦的2025債券市場年度論壇上表示。

與此同時,管濤認爲,需避免對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過度解讀。

從短期來看,要注意貨幣寬鬆不及預期、政策力度超預期、經濟恢復超預期等可能造成債市動盪加劇;從長期來看,爲了給國債發行、政府債券發行創造寬鬆的金融環境,還需探討合適的政策性利率。

超常規政策應對挑戰

2024年12月9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外有百年變局演進,內有新舊動能轉換’,這是理解當前政策和形勢重要的邏輯出發點。”管濤表示。

2024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此外,2024年9月18日美聯儲首次降息50個基點(超常規),打開了政策寬鬆的空間。

“我個人認爲,即便沒有9月的美聯儲降息,中國仍會適時採取行動。”管濤表示,實際上,政策轉向在7月中旬或者在年中的時候就已經釋放了信號,而且轉向的動作已開始起步。

他舉例,2024年7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決定,統籌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用於支持“兩新”。在2024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進一步提出“宏觀政策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要加強逆週期調節,加快全面落實已確定的政策舉措,及早儲備並適時推出一批增量舉措”,並且明確下一步政策轉向的方向,“要以提振消費爲重點擴大國內需求,經濟政策的着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

加大中央轉移支付,補充地方財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均提到2025年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方面體現爲提高赤字和赤字率,另一方面爲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強重點領域的保障,以及優化支出結構,更加註重惠民生、促消費。

從赤字率來看,自2011年開始,宏觀政策組合始終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基本的政策基調沒有變化。

管濤指出,近年來(如2015、2016、2019、2020及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積極財政政策有“加力提效”“加力增效”等提法,且相應年份的預算赤字率均較上一年有所提升。“因此,當前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率提高在情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體現爲廣義赤字率的擴張,狹義赤字率基本上控制在3%。

而廣義赤字率的擴張主要依靠發行特別國債或者地方政府專項債。“這帶來一大問題:無論是特別國債還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均要求與具體項目相對應,這使得相關資金的使用變得較爲困難。同時,地方政府因土地財政受較大沖擊,配套能力亦顯不足。因此,僅憑廣義赤字的擴張來穩定經濟增長,尚有待優化的空間。”管濤分析道。

“消費是分散化決策,政策傳導鏈條較長。”管濤舉例,2023年個稅抵扣標準提升惠及6700萬人,減稅逾千億元,但政策效應仍有待傳導。他表示,現階段來講,仍要發揮積極財政政策擴大政府投資,進而拉動社會投資的作用。

此外,管濤提到,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一大亮點是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其中的重點在於增強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短期可通過加大中央轉移支付,補充地方財力;長期來看,需重塑地方政府的財力,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

避免對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過度解讀

“2024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隔14年重提適度寬鬆,更多是對前期貨幣政策立場支持性的確認。”管濤提到,

在管濤看來,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特別是要擴大政府債券的發行,必然需要貨幣政策予以配合,維持低利率、寬流動性的環境。然而,當前市場對於貨幣寬鬆有搶跑之嫌,透支了貨幣適度寬鬆的利好。長期利率單邊下行的風險並沒有收斂,反而在進一步發散。

管濤提到,當前的形勢與2008年相比有三點不同:

人民幣匯率壓力不同。在2008年底國際金融危機之前,人民幣主要面臨升值壓力,而目前人民幣匯率處於持續調整的過程中,統籌內外部均衡對於貨幣政策將會形成一定掣肘。

貨幣政策有效性不同。2008年貨幣政策主要面臨供給約束,通過貨幣緊縮來抑制過熱的信貸需求,而目前貨幣信貸由供給約束轉爲需求約束。管濤表示,長債收益率的快速下行,既反映了資產荒,也反映了由於有效融資需求不足,央行貨幣投放或者流動性供給不能夠進入實體經濟的問題。

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同。不僅銀行面臨此方面風險,而且低利率給其他長期機構投資者(比如保險機構)也帶來了壓力。

在此情況下,如何看待中國債市及長期投資配置策略?管濤表示,從短期來看,作爲交易盤,要注意貨幣寬鬆不及預期、政策力度超預期、經濟恢復超預期等,可能造成債市動盪加劇。

目前名義利率快速下行,很大原因是實際經濟增速低於潛在產出。若通過支持性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提升經濟增速至潛在增速以上,名義利率走勢或將不同。因此,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如何選擇配置策略是一個更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