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憶古時的普渡
中元節忙完,一年裡的重大祭祀與拜拜,等於過了一大半。不過與50年代相較之下,拋去各地的習俗本就不同這個因素不談,中元普渡拜拜儀式、內容似乎有越來越簡化的趨勢。
時間
鄉下的普渡,由廳堂當年度值星家庭號召,時間一到,各戶男丁幫忙佈置一整排的桌、椅,婦人佈置香燭、洗臉水(臉盆裝水放地上,掛條毛巾在臉盆邊緣,給好兄弟洗塵用),小孩幫忙擺放祭拜的食物,大家端着物品,從各家各戶進進出出,在廣場交會着,好不忙碌、好不熱鬧。
有一個說法是:普渡不能自己一戶拜拜,一定要跟大家同時,因爲這樣的物品份量纔夠好兄弟分食;反之,準備的不夠,怕它們吃不飽不願意走,或者用別的方式來索求就不好了!
時代的推演,尚存中元拜拜儀式卻也漸漸趨向個別化,與舊時的羣體性大不相同。
地點
這是我的原生家庭,112年重陽節15戶宗親,在埕頭聯合祭祀祖先
現在很多社區型的房子,有管理委員會的會組織拜拜事宜。其餘即便是同一個建案的社區,也大多是在自家門前拜拜。
祭品
印象中,拜拜時有神明主桌,但是沒有放置像現在在鹿港看到的普渡公燈座。以前看到的祭品,大多是日常的食物、農作物、麪條、熟食等等,也就是家戶三餐食品。但現在外食人口多,所以祭品也多是水果、罐頭、餅乾、泡麪、礦泉水等日常零食。
儀式
由長者喊『點香』,各家開始將準備好的香枝,拿去已點燃的『草𬘡』(注一)那裡引火。值星將三柱香插在主桌香爐上(或米筒),大家各自將手上的香,一支一支插在給好兄弟的供品、銀紙上;再沿着出外道路插出去,牆角、竹林腳、水溝旁、泥土地、道路旁…意義在於引導各方好兄弟進來享用。
基本上大約隔20分鐘會點第二次香,總共三次,就是顯示誠意,讓好兄弟們慢慢吃。但如果遇到壞天氣,偌大的稻埕上空,壓着黑壓壓的一片烏雲時,長輩就會督促大家,加快祭拜速度。真下起雨來,大家就會將桌子、椅子、所有祭祀物品,移到一條家戶之間的室內長通道。
那豎立在供品上的星星火光,此刻在沒有電燈的通道上,形成如萬家燈火般的景象。小小年紀怎懂得欣賞,只是覺得『很恐怖』,因爲外面黑天暗地的,而好兄弟們都到屋內來吃食了。
禁忌
家戶提供的桌子,不能高過主桌。
遇到月事的女性,不可點香、不可拜拜。
大人小孩都一樣,只要拜拜即可,不可說話、不能亂許願。
時代的不同,便會推進一些習俗與習慣的改變,只要初心相同,變,即是不變!
注一
草𬘡就是用稻草、蔗葉、小樹枝、雜草等捆成一束一束,曬乾後就可燃火,稱之爲草𬘡。這是古時用鼎煮食的柴火。類似現代廟宇用瓦斯爐,供信衆點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