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和張小龍

昨天周杰倫新專輯的先行曲 MV 發佈了,想必你們應該都在朋友圈看到了。

熟悉我的老讀者知道,我一直是比較欣賞周杰倫的,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我們都是聽着他的歌長大的。

以至於大學期間的 KTV 高峰期也都是默認把他的歌全部點上,有時候不夠就重點一遍。

距離上一次發佈專輯已經過去 6 年,對於一個流行歌手來說,這種空窗期是比較可怕的。期間,你的歌迷會忘記你、其他新人會取代你。

可頂流就是頂流,時間對他並不起作用。

周董是 1979 年生人,今年已經 43 歲了。作爲一個流行歌手,這個年紀還在出專輯的並不多。

我們青春裡的大多數的流行歌手其實都留在了過去,時間對他們起了作用。

所以,能抗住時間的人一定是有獨特價值的。

很多人說,周杰倫已經沒有新意了,寫的歌也不如以前了。甚至,一些歌聽起來還有套娃的感覺。

如果你聽了這次《最偉大的作品》,或許能看到《不能說的秘密》以及聽到《夜的第七章》的影子。

但是,你也很難說得上它們到底哪裡相似。

如果不告訴你這是周杰倫的新歌,但旋律響起時,或許你依然能感受到那種熟悉的味道。

這,就是風格。

一個人的風格是很難形成的,可一旦有了風格,人就會變成一個符號。

符號是一種特殊屬性,一旦被烙上,就會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可是,很多人會把這種似曾相識當成是缺乏新意。

很多歌手終其一生都是爲了形成自己的風格,可大多數人做不到。口水歌是很容易流行,但時效性往往很弱。

之前有個音樂榜單有很多歌都是抖音熱門歌曲,現在看是很火,可過幾年你再看,大多數都會被人遺忘。

周杰倫的風格在當年來看是一種另類,但後來成了主流,如今成了穩定和持續。

所以,他的音樂不是爲了追求新意和變化,而是那股熟悉的周氏風格。

至於說周杰倫沒了新意的說法,本身就很沒新意。

比周杰倫大 10 歲的張小龍也是一個有個人風格的人,通過微信,能看到這種符號的體現。

微信是一個獨特的產品,它有很多功能都沒有,但你並不會覺得它多麼難用。即便嘴上吐槽難用的人,作罷還是會去刷個朋友圈。

有人說,張小龍已經沒有新意了。

可是,回看過去這麼多年,他不僅僅只是做了微信這麼一款產品,而是做了聊天工具、社交朋友圈、媒體平臺公衆號、應用生態小程序、視頻號等多款產品。

只不過,這些產品都長在微信裡。

有些成功是靠運氣,有些成功是靠實力。

如果一個歌手因爲一首歌而紅了,那或許是運氣。可如果能讓自己的很多首歌都紅了,那就是實力。

如果一個產品經理只做成了一款產品,那或許是運氣。可如果能讓自己經手的所有產品都成功了,那就是實力。

在這一點上,周杰倫和張小龍是相似的。

現在的網絡風氣有點奇怪,很多人會以評價別人不行來彰顯自己的判斷和遠見。

比如,誰誰誰現在已經不行了,沒有新意了,不如以前了,未來一定涼涼了。

再比如,誰誰誰就是踩中了風口,如果不是背靠大平臺,很難做成。

類似這樣的判斷有很多,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心理,總覺得這樣的風氣怪怪的、酸酸的。

那些曾經給我們帶來過美好、驚豔、期待的人,都是值得去回憶和稱讚的,這是一種素養。

周杰倫和張小龍都是我一直敬佩的人,我是毫不掩飾這種喜歡的。

一個 43 歲了、一個 53 歲了,可人家始終沒有停止。

相比於二三十歲就動不動躺平的小年輕來說,他們難道不該成爲學習的對象麼。

當部分人對別人提出更高要求時,首先就應該問問自己的要求是什麼。

張小龍的微信是一款值得去品味和體驗的產品,讀懂背後的思辨,你會發現一種產品之美。

周杰倫的歌曲同樣是值得去品味和體驗的作品,聽懂節奏背後的韻律,你會發現一種旋律之美。

就像這次《最偉大的作品》這首歌,第一次聽,會覺得也就這樣,符合周氏風格的一般規律。

第二次聽,會聽到一點不同的東西。

第三次聽,會記住旋律。

第四次聽,會留意歌詞。

第五次聽,會看到畫面。

這首歌裡我最喜歡的歌詞是那句「這世上的熱鬧,出自孤單」。

就像這首歌裡提到的那些偉大藝術家,在他們被熱鬧圍觀和討論之前,都是孤單的。

正如張小龍在深夜點起一支菸、聽着搖滾、思考產品,一個孤單的人幫所有人做了一款不再孤單的產品。

這世上所有的熱鬧,真的出自孤單。

建議你用耳機或好點的音箱去聽這次的新歌,效果會提升很多。而這幾句歌詞,足以堪稱 NB。

·················唐韌出品·················

安可時刻

今天,與74988位讀者一起見證彼此成長

後臺回覆“w”,可加我個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