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上修GDP 學者提醒:產業不均衡發展是風險
學者指出,AI相關產品出口一枝獨秀,傳統產業卻欲振乏力。 聯合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31)日上修全年經濟成長率,可望突破4%,主要是因爲出口表現亮眼。不過學者指出,AI相關產品出口一枝獨秀,傳統產業卻欲振乏力,示警不均衡發展是需要關注的風險。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示警,目前全球AI運用蓬勃發展,相關產品的出口擴張,爲國內經濟成長重要支撐,臺灣經濟成長因AI發展應用的加持,挹注經濟成長甚多。但是在AI帶動成長繁榮的同時,仍然須關注其可能伴隨的風險。
臺新金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指出,臺灣外需自2023年下半年持續受AI應用驅動,數據上可見AI相關項目一枝獨秀。李鎮宇認爲,2025年AI應用仍具需求,惟基期轉升,預期外銷仍成長但增幅將縮小,動能將轉爲溫和平穩。
至於我國傳產何時才能改善?李鎮宇表示,這得視中國大陸景氣回穩情形,若隨大陸景氣復甦應能帶動我國傳產動能,傳產與電子族羣間的整體表現有望趨於均衡。
臺經院昨天公佈製造業9月景氣燈號,從「綠燈」轉爲代表低迷的「黃藍燈」。臺經院指出,首先在出口方面,傳產貨品因颱風遞延出貨已消化完畢,且國際間生產過剩壓力仍在,包括機械、塑膠、化學等貨品出口增速翻黑,抵銷科技類貨品的成長;其次觀察外銷訂單,雖有資訊通信及電子產品接單撐腰,但塑化製品等因海外同業產能開出及下游客戶採購觀望,外銷訂單年增率縮小;最後在生產方面,資訊電子業續強,傳產除機械業續呈正成長外,其餘傳產生產動能則顯疲弱。
主計總處官員坦言,製造業復甦確實存在不同調,傳產因動能疲乏,數據真的比較差。除因全球終端需求尚未全面回溫,國際間也有產能過剩的問題,供需兩端均承受壓力,傳產復甦腳步不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