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員劉世龍:從獲獎到去世僅11天,離世5年家人至今仍在悲傷
劉世龍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長大之後的自己會成爲一名演員。
從現實生活中戰爭中的一員,到劇中戰爭中的一員,劉世龍血液中“勇鬥敵人” 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警醒着他。
《英雄兒女》這部劇,在播出之後,收穫了無數人的讚賞。
作爲主角的劉世龍,用精彩絕倫的表現將他的名字深深的烙印在了人們的心上。
但是沒沒想到,他卻在領完獎的第11天,永遠離開了人間。
1.
畢業後的劉世龍踏入東北電影製片廠,正式開啓了他在電影界的演藝之旅。
1954年,他參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沙店糧站》。
劉世龍通過《沙店糧站》打響了名號,也得到了觀衆和同行的認可。
之後,他陸續出演了《媽媽要我出嫁》、《劉三姐》、《英雄兒女》、《戰洪圖》等多部影片。
在那個電影行業還沒怎麼興旺的時期,劉世龍拍電影的頻率不高,一般兩三年才拍一部。
然而,他卻將百分百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每一部作品中,力求將每一個角色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讓觀衆感受到角色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他所扮演的角色,無論是普通的戰士,還是英勇的英雄,都深深地印在了觀衆的腦海中,成爲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形象。
他塑造的這些人物,並非僅僅停留在銀幕上,而是走進了觀衆的心中,成爲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他用自己的表演,展現了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忠誠擔當,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韌不拔、團結一心。
他通過藝術創作,給國家和人民留下了許多鼓舞人心的精神象徵。
其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莫過於他在《英雄兒女》中塑造的王成形象。
這部影片是根據巴金先生的小說《團圓》改編的。它描述了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戰士王成和妹妹王芳在戰場上意外重逢,並最終與久未謀面的父親王復標一家團圓的故事。
劉世龍飾演的王成,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爲了勝利,他毅然決然地喊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爲了勝利,向我開炮!”
這個角色是中國電影裡的傳奇,也是很多人心中的英雄榜樣。
爲了將王成這個角色塑造得更加真實可信,劉世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拍攝一場危險的爆破戲時,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只能採用真實的爆破場景。
劉世龍堅持親自上陣,在距離爆破點不遠的地方進行表演。
滾滾的濃煙和巨大的衝擊力讓他幾乎無法睜開眼睛,但他仍然堅持將眼睛睜得大大的,將王成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展現得淋漓盡致。
爆炸產生的高溫燒焦了他的頭髮和眉毛,手臂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灼傷,但他卻毫不在意,一遍遍地重來,只爲了將最好的狀態呈現給觀衆。
《英雄兒女》的成功,讓劉世龍的名字家喻戶曉,也讓他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由於自己親身經歷過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劉世龍對角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摯的情感,他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到表演中,將一個普通的戰士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也正是因爲這樣,劉世龍才能深刻的體會到角色的感情。
1930年,中華大地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苦難。
外界勢力盯着,各路軍閥你爭我奪,民不聊生。
在這個多事之秋,劉世龍在安徽淮北的石臺鎮,一個條件不錯的家庭裡降生。
這並非偶然,冥冥之中,彷彿預示着他將與這個時代緊緊相連,並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他的父母都是有着堅定信仰的愛國人士。
父親曾是游擊隊隊長,母親在婦救會擔任要職,他們將滿腔的愛國熱情傾注於革命事業,爲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而奮鬥。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劉世龍從小就受到父母的薰陶,一顆愛國濟世的心在他幼小的胸膛中跳動。
他目睹了國家和人民的苦難,也見證了父母的犧牲和奉獻,這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種子,也爲他日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調。
劉世龍九歲那年,開始了他在獨立團的文藝工作生涯。
這在今天看來不可思議,一個年僅九歲的孩子,卻承擔起了宣傳鼓動、傳播革命思想的重任。
這不僅體現了當時革命隊伍的緊迫需求,更展現了劉世龍的早慧和擔當。
他利用自己的藝術天賦,創作歌曲、編寫劇本、組織演出,爲戰士們鼓舞士氣,傳遞希望。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文藝成爲了重要的精神武器,而劉世龍,則成爲了這支武器之一。
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又迎來了解放戰爭。
16歲的劉世龍擔任了二野七縱19旅宣傳隊和某個軍區文工團戲劇隊的隊長。
他帶領隊員們深入前線,爲戰士們演出,用歌聲和舞蹈撫慰戰爭的創傷,爲他們帶來一絲慰藉和快樂。
在那個物質匱乏、精神緊繃的年代,文藝成爲了戰士們心靈的港灣,而劉世龍,則成爲了這個港灣的守護者。
1947年,解放戰爭進入關鍵時期。
劉世龍和爸媽各自加入了不同的隊伍,繼續爲了新中國的建立而努力拼搏。
戰爭的殘酷性遠超人們的想象。
他看過戰友倒下,經歷過生死離別,深刻感受到了戰爭帶來的痛苦和破壞。
這段經歷在他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更懂得了和平的不易。
他跟着部隊從大別山一路走到大西南,親身參與了無數戰鬥,親眼目睹了新中國的誕生。
2.
新中國的成立,爲劉世龍的人生翻開了新的篇章。
和平的日子讓他得以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目標。
他對藝術情有獨鍾,對爲新國家獻出生命的英勇軍人也滿懷敬意。
他希望用另一種方式,繼續爲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那就是將自己對軍人的敬意和對和平的渴望,通過表演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軍人的偉大與可敬。
1951年,劉世龍因部隊推薦,進入了西南人民藝術劇院戲劇系深造。
他對錶演知識渴求如飢似渴,不斷磨鍊演技,想把自己的軍人形象在舞臺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因爲成績棒、態度好,一年後他經劇院推薦,要去北京電影學院深造了。
在北京電影學院,劉世龍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
他明白,要成爲一個好演員,光有演技還不夠,還得對角色有深刻認識,對生活有獨到體會。
他刻苦鑽研表演知識,經常動手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
他堅信,只有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角色的感悟融入到表演中,才能創造出真正打動人心的藝術形象。
雖然他在事業上風光無限,但感情世界卻頗爲曲折坎坷。
劉世龍一生經歷了三段婚姻,每一段都刻骨銘心,每一段也都充滿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這三段感情,如同三部不同類型的電影,分別演繹了青春的悸動、家庭的溫暖以及相濡以沫的陪伴。
他和前妻盧敏是大學校友,因爲共同的追求藝術的理念結爲連理。
劉世龍與第一任妻子盧敏
劉世龍拍完首部電影那年,他與戀人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兩人共同孕育了兒子劉小龍。
兩人都是演員,經常忙於外出拍戲,聚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感情也慢慢變得疏遠了。
七年之後,盧敏向劉世龍坦白自己愛上了別人,兩人最終和平分手。
爲了不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劉世龍主動承擔起了撫養兒子的責任。
1964年,在拍攝電影《獨立大隊》期間,劉世龍結識了吉林歌舞團的舞蹈演員莽雙英。
青年莽雙英
莽雙英對劉世龍那種穩重、有責任心的氣質特別有好感,開始熱烈地追求他。
儘管劉世龍比她大了九歲,還有個孩子,但這並沒有影響莽雙英對他產生好感。
1966年,他們喜結連理,莽雙英把劉小龍當成親生兒子一樣疼愛,五口之家過得和和美美。
莽雙英和劉世龍婚後添了倆小子,家裡氣氛更歡快了。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
1990年,劉小龍不幸遭遇車禍,高位截肢,最終不治身亡。
劉世龍和莽雙英被這個意外打擊傷心得不行。
1999年,莽雙英不幸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隨後在第二年就離開了人世。
接連失去兒子和妻子,讓劉世龍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2002年,劉世龍的粉絲常家瑞得知他的遭遇後,深感同情和惋惜。
常家瑞也是一位喪偶的女性,她非常理解劉世龍失去親人的痛苦。
第三任妻子常家瑞
她對劉世龍既敬佩又喜歡,便主動找他聊天,說出了想要陪伴他一生的想法。
劉世龍已經73歲,比他小34歲的常家瑞也在子女的支持下,兩人決定攜手共度晚年。
2003年,兩人登記結婚,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與常家瑞的結合,爲劉世龍的晚年生活帶來了慰藉和陪伴。
他們攜手相伴,一路同行已有十四個寒暑。
常家瑞的悉心照料,讓劉世龍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也讓他逐漸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走出來。
2017年,劉世龍獲得了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終身成就獎”。
這是對他多年在電影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的高度認可,同時也是對他爲中國電影界所作努力的讚揚。
然而,就在獲獎後的第十一天,87歲高齡的劉世龍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離世。
劉世龍的離世,是中國電影界的一大損失,也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他的一生,都獻給了藝術,也獻給了國家和人民。
他通過實際行動展示了“人民藝術家”的真諦,他的精神將持續激勵着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