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新居 備“村晚” 迎新春

寒冬時節,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博孜村的幸福新區內,白牆灰瓦、錯落有致的41套新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1月13日上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尚未踏入幸福新區的大門,就已聽到熱鬧的鑼鼓聲,原來是村民們正自發在舞臺上排練着今年“村晚”的節目。伴隨着激昂有力的鼓點,有的小朋友揮動着金龍起舞,有的在一旁舞獅。大家精益求精地練習着,臺下觀衆的叫好聲、鼓掌聲不斷。

幸福新區距離縣城11公里,是2024年1月23日烏什縣7.1級地震發生後重建的居民住宅區。2024年6月30日,41戶地震受災羣衆遷入幸福新區,在這裡開始了新生活。

穿過熱鬧的排練人羣,便到了幸福新區的衛生院和日間照料中心。達吾提·玉蘇音正在活動室內和幾位同齡老人打牌。說起現在住的新房,這位75歲老人的嘴角就沒有合攏過,“特別高興,感謝黨和政府,讓我這麼大歲數了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

“日間照料中心還解決了我們這些老人的用餐難題。”67歲的熱合曼·玉蘇甫起身補充道,“在這裡吃一頓10塊錢的飯,政府補貼6塊錢,我只需要花4塊錢。”

熱合曼家住喀拉蘇村,地震後,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黨委邀請專業部門對該村所有房屋進行了安全鑑定,結合村民家庭實際情況,充分徵求農戶意見,對鑑定安全等級爲C級的房屋進行維修加固,對鑑定安全等級爲D級的農戶進行原址重建或搬遷至幸福新區,熱合曼選擇了原址重建。

“有了衛生院,看病、測血壓、按摩、拿藥都很方便。”與此同時,村裡的教育全配套,文化活動也越來越豐富。現在,熱合曼每天都會過來吃飯,走路過來也只需要10分鐘。

隔壁的房間裡,25歲的“三支一扶”志願者阿孜古麗·吐爾地正和其他人一起包着餃子。這裡是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的助餐服務點,據阿孜古麗介紹,該助餐點面向轄區內60歲以上的老人開放,其中,8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吃飯,60歲至80歲的老人每頓飯可以享受6元優惠。

村民阿曼古麗·熱合曼的家和衛生院就隔着一條街,院子裡印着“福”字的紅燈籠透着喜慶。走進她80平方米的新居,屋內乾淨敞亮、溫暖舒適,有3個臥室、1個廚房、1個衛生間、1個客廳。屋外還有個30平方米的庫房,實現了生活區與養殖區分離。阿曼古麗·熱合曼表示,政府承擔了大部分的房屋建設費用,他們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搬遷新區。“現在家裡取暖基本全靠電採暖。”她說。

“政府在原址上給我們蓋了8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掏了13萬元,我們只掏了2.8萬元。說心裡話,這都要感謝黨和政府。”託乎提古麗·牙庫甫看着新房子滿意地說。

烏什縣7.1級地震時,全縣9個鄉鎮的大量村莊在震中50公里範圍內的核心區,30個小時之內發生餘震1104次,但在轄區內沒有造成一人死亡。

據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黨委書記劉莉介紹,這主要得益於烏什縣自2011年起持續實施的農村安居工程,農村老百姓戶戶住上了能抗地震烈度8度以上的安居富民房。

“三區三州”是中國脫貧攻堅史中的特有名詞,烏什縣曾經屬於“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堪稱“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時光流轉,烏什縣已經華麗轉身,昔日的貧困村裡,水泥混凝土公路貫通村莊,家家戶戶住上了漂亮的抗震安居房,羣衆從看病、上學難到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村民的笑臉上洋溢着濃濃幸福感。

隨着物質生活日益豐盈,老百姓開始追求精神生活。乎西塔爾別克·司馬義家的客廳內洋溢着歡聲笑語,他與兩位好友並肩坐在沙發上,其中一位手執庫姆孜琴,指尖輕撥琴絃,伴隨着悠揚的旋律,三人一同放聲高歌。他們在排練自己創作的一首民間歌曲,歌詞表達的是“我們邊民好幸福”。

村民們正緊鑼密鼓籌備的“村晚”,這是他們搬進幸福新區後的第一個村級晚會,目前已經排練了一週時間。據劉莉介紹,鼓勵羣衆自編自演,組織開展“村晚”活動,不僅給村民們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藝的舞臺,也促進鄰里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展示新疆各族羣衆歡樂祥和的幸福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