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遠景婁益民:給予“創造”溢價 方能帶領中國風電蹚過“無人區”

財聯社10月19日訊(記者 肖良華)10月16日-18日,2024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24)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舉行。本次大會匯聚了全球風能領域的精英,深入探討政策落地、技術創新與突破等核心議題。

展會期間,財聯社記者對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風機產品線總裁婁益民進行了專訪。

婁益民認爲, 中國風電已進入“無人區”,需要摒棄此前靠製造實現快速發展的路徑依賴,擁抱創新、讓創造產生溢價,才能擺脫內卷,打破“囚徒困境”。

自研自制、深度製造提升可靠性

目前,風電行業快速迭代,但前進的基礎實際上並不紮實。遠景近年來一直在加強零部件的自研自制,深度參與制造環節,並對關鍵零部件和整機的不同運行環境充分驗證,提升產品可靠性。

“自研可以讓整機商在機型快速迭代背景下,滿足大兆瓦機組核心部件的精細化定製要求。”婁益民表示,但若要打通風機失效管理的最後一公里,非“自制”不可。不清楚關鍵部件在風機系統中協同的運行機理,不能深入管理到設計和工藝的細節,只是孤立地對部件提出可靠性要求,是行業出現大量失效的主要原因。

自2009年起,根據大部件在整機系統中的重要程度和技術難度,遠景已經從變頻器、變槳系統、葉片、發電機貫通至傳動鏈層面,實現了齒輪箱以及主軸承的自制和自研。目前,遠景自研葉片、發電機和變頻器交付量均突破10000套。自研主軸承交付近6000套,自制齒輪箱下線近6000臺。

“拿主軸承來說,從用鋼的原材料到熱處理等加工工藝,我們全程參與,極大加深了對產品的理解。”婁益民表示,再比如,集成式傳動鏈各子部件“一損俱損”,遠景通過自研自制,實現部件與系統的深度融合,突破“不可能三角”,同時實現風機的大型化、高性能和高可靠性。

據悉,爲了批量獲取極限環境下的風機運行數據,用以驗證模型,遠景團隊成員頂着機艙高溫50℃和酷寒-30℃ 在風機上現場檢測,如此三年共累積約7000組數據,持續不斷修正數字模型,在不同風場驗證模型準確性。

風機是長壽命需求、高價值投資的設備,25年、30年全生命週期的可靠性和收益狀況是重中之重。

婁益民介紹,歐美一款風機從製造到測試再到小批量和正式商業化,通常需要三四年的時間,中國風電特別是海風,發展速度太快,缺乏足夠的時間對核心技術進行充分的測試驗證。“一款產品在質量方面可能有1000個維度,部分企業可能對主要的100個維度進行了測試驗證,後續運行過程中,剩下不太重要的900個維度往往會出問題。”

“海風會繼續向前發展,但行業需要更加理智一些,更加腳踏實地,不能像現在這麼快,有一定時間沉澱才能逐步往前走。”婁益民建議。

此外,婁益民表示,中國風電此前借鑑海外技術標準和技術規範,行業進入無人區後,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標準和規範。

從“價格戰”到“價值戰”

發展初期,中國風電通過學習歐美技術迅速成長。通過快速迭代、不斷大型化,中國風電已經蹚入“無人區”。

婁益民表示,中國風電接下來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全新的探索,這意味着風機將從“製造”進入“創造”階段,越來越大的新機組開發需要海量成本投入,包括全工況、多層級測試驗證在內的大量投入都應在終端產品價格中有所體現,而不是把製造成本作爲價格導向,導致創造、創新的價值無法得到市場認可。

“此前的發展階段,國內風電企業技術積澱較少,通過製造搶市場的思維慣性還在,現在已經到了中國真正做自己創造的時候,需要建立長期主義思維,並且體現技術創造的價值。”婁益民認爲。

他透露,當前風電行業“內卷”、質量問題頻發的根本原因在於發展節奏過快,產品缺乏足夠的測試驗證。

因此,整個產業鏈應攜手並進,整機商、核心供應鏈、認證機構、標準制定機構,以及廣大用戶要共同努力,認識到大兆瓦風電機組開發、測試、驗證的價值,共同持續進行價值投入,防止不正當競爭和“價格戰”。

10月12日,內蒙古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400萬千瓦風電項目風力發電機組和塔筒設備採購中標結果公示,爲非最低價中標,業內爲此感到欣慰。

婁益民表示,當前,中國風電機組在單機容量上已經超越歐美同行,如何在質量上也能遙遙領先,讓中國真正成爲全球的風電強國,需要風能人堅持長期主義,保持耐心與定力。未來,全球各地區儘管衝突仍然存在,但降低碳排放、控制溫升幅度是人類共同的挑戰和目標。當中國的大兆瓦風電機組具備了更強的成本和質量優勢,新能源帶來的紅利將惠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