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凍漲政策難解物價上揚壓力
在全球通膨洪潮來襲下,去年6月以來,國內各種民生物資、餐飲價格持續上揚,迄今此起彼落、不絕於耳。圖/本報資料照片
全球新冠變種病毒疫情持續蔓延,面對頗嚴峻環境的臺灣,在臺商迴流投資大幅增加及出口貿易續創新高加持下,2021年經濟逆勢成長超過6%;尤其景氣亮出1980年以來最長「紅燈」期間,顯示經濟已擺脫離昔日低迷格局,重返20年前榮景時代。然而,在歡欣經濟成長的同時,卻又難以掩飾的是,在全球通膨洪潮來襲下,去年6月以來,國內各種民生物資、餐飲價格持續上揚,迄今此起彼落、不絕於耳。
雖國內消費者物價從去年6月起呈現逐月上揚現象,包括最高11月的2.84%、12月爲2.62%,創下13年來新高;但不論是主計總處或中央銀行在公開場合上始終認爲,以去年全年平均1.96%的數值來看,仍然是低於2%的通膨目標數值。此外,同一期間如果與南韓消費者物價達到2.41%之比較,顯然臺灣相對溫和,是在可以掌控範圍,而且各國預估未來通膨將會逐漸走低。
不過,隨着農曆春節消費旺季來臨,稍早之前國家發展委員會表示將會針對包括公用事業所提供的油、電、瓦斯在內「五大類別」價格採取凍漲措施,藉以穩定物價。接着,1月16日在行政院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中,經濟部指出針對春節應景物資進行監測,特別邀請連鎖業者座談,取得129家企業、接近五百個品牌全年將不調漲價格,以及28家下游連鎖餐飲業者與40家中、上游供應廠商將八項主餐調降回原價承諾。
在上述中可以直覺政府用心良苦,爲能抑制通膨怪獸,要求民生相關業者共襄盛舉採取凍漲措施;但是,從政府公佈「德政」後所顯示的輿論加以觀察卻又發現,不論是零售攤商抑或是民衆似乎未必領情。其中前者表示,此種抑制作法根本未能反映原物材料不斷上揚;至於後者則是指出,此種短暫作法難以阻擋春節之後恐將面對一波更高昂的物價漲幅。
不過,此種頗爲討好民衆、惠賜小惠作法,是許多政客在博取好感度或支持度時,極易加以嘗試的政策,卻又「故意」忽略在「政策任務」的背後需要以高昂的成本負擔,或是以鉅額的稅收損失爲代價,最後可能形成無以爲繼之失敗政策。
事實而言,臺灣在此波全球通膨來襲中呈現較低通膨數值,其重要原因是受惠於強勢幣值匯率。亦即臺灣此波通膨較大比重是來自於國外輸入型通膨,其中最爲明顯的乃是依賴輸入之能源(油、瓦斯),在全球油、瓦斯價格走高時,強勢貨幣抵銷部份漲幅壓力。另一重要原因則是,長期以來每逢全球能源價格急劇飆漲波動,政府爲能避免輸入型通膨造成國內物價大幅上揚,無不刻意採取抑制基本公用事業價格。
以公用事業提供的油、電、瓦斯來說,在成本不斷上升狀況下,配合「政策任務」強制要求凍漲,若虧損則無疑形成公營事業自行負擔。雖表面上,是正確惠民的德政,但實際上,公營事業虧損所負擔的損失,卻是透過全體民衆共同補貼使用者,違反使用者付費基本原理,其所引發的後果極爲嚴重。
換句話說,此種凍漲政策乃是使用量少者補貼使用量多者,忽略選擇其他作法可以達到相同效果,例如:因應減少碳排,搭乘大衆運輸者反而必須補貼自行開車者;因應環保節能,騎自行車者反而必須補貼開耗油車者。再者,此種政策在不同對象中,更是形成扭曲,例如:在所得之間是窮人補貼富人,在企業之間是小企業補貼大企業。
除了強制要求公營事業凍漲價格之外,則是採取減少進口關稅,例如在不久前,政府逕自公佈自12月1日到明年3月31日,調降部分與民生物資相關的進口關稅,希望透過減少廠商進口成本,藉以落實凍漲政策。但是,從此一期間民生物價的走勢觀察發現,在調降進口關稅造成國庫稅損的同時,仍然無法有效抑制物價上揚。
很顯然地,透過物價凍漲政策,除了極易陷入「易放難收」泥沼之外,更讓價格水準不易反映成本,導致市場缺乏正確價格訊號適時進行調整;再從過去以來經驗顯示,歷次採取物價凍漲政策的後果是造成財政收入減少。因此,政府與其採取凍漲政策討好民衆,不如加強查輯非法囤積廠商與惡意哄擡物價業者,以及梳理更暢通的物流管道、建立透明交易價格監測系統等作法,如此始能緩和物價上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