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共議長三角眼病防治技術落地,跨域人才培養更趨精細化
近年來,隨着我國近視、乾眼症等眼科發病人羣的逐步上升,區域眼病防治工作如何惠及更多基層醫療機構及患者?
在今日(10日)上午舉辦的長三角眼病防治專科聯盟2024年度總結大會(下稱“會議”)舉辦期間,多位三省一市眼病防治領域專家針對視覺健康適宜技術落地、基層眼病防治醫療服務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角度展開探討。
技術如何落地?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副主任醫師林森林在會議上列舉數據稱,目前,上海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有能力開展眼病遠程診療,其中有80餘家已將人工智能(AI)技術納入相關設備或服務,近60家建設了標準化的視覺健康智能管理中心。同時,2018年,上海爲居民提供了約8萬人次的免費眼科檢查,2024年這一數字已超過45萬人次,其中,約21萬人次接受了完整的眼底檢查。
隨着眼底檢查人次數在基層逐年增加,相關醫療機構如何進一步適宜技術落地?怎樣提升實操能力?
爲此,林森林表示,適宜技術落地的過程中應重視三方面問題。第一,是醫防融合。現階段,基層醫療機構中眼健康診療需求較大且病種多樣,但眼科醫生的人數密度分佈仍然較低,基層醫療機構的“全科”人才培養思路和三甲醫院眼病“專科”人才培養思路有所不同。
第二,是多病共管。要將全科醫生培養成具備眼病診療能力的人才,還需要跨學科的、規範性的專業培訓教材。第三,是新方法、新技術應用。目前,包括低濃度阿托品在內的近視新藥在三甲或專科醫院受歡迎,但在基層醫療機構未必能得到,藥械新方法、新技術也理應進一步惠及基層患者。此外,AI眼科診斷設備在多地還未設醫保收費代碼,其如何體現臨牀的服務量、成本仍需要考慮。
安徽省立醫院眼科行政副主任文磊稱,團隊每年都會組織省級、市級醫療隊去到縣、鄉一級的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公益技術帶教手術,“適宜技術開展和落地的前提,是形成一個切實可行的技術規範。比如我們(在白內障手術過程中)專門制定了一套‘小切口’手術操作技術規範,同時針對受訓醫生進行考覈,考覈通過以拿到證書爲準。”
文磊還表示,除了技術要通過帶教形式落地之外,手術消毒規範、手術室環境設置等與技術相匹配的操作流程和設施,都需要逐步“下沉”。而隨着近年來我國基層醫療機構軟硬件能力的提升,基層醫生的理論知識也有待與時俱進,快速更新,尤其是要利用好大數據工具、共享平臺。
對於長三角區域協同下的眼病防治技術落地,長三角眼病防治專科聯盟會長、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院長鄒海東也告訴記者,區域眼病防治工作的關鍵是要實現眼科跨域醫聯體之間醫療服務質控協同發展,這其中,科室及診療技術標準化、眼健康大數據的互聯互通互認與標準體系建設、視覺健康人才培養、認證一體化是三大抓手,“現階段,相關眼健康基本數據集團體標準已完成研製,即將於近日對外公佈。”
基層人才培養
近日,衛生健康委基層司司長傅衛在一場關於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能力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佔全國將近1/3,提供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診療服務量。現階段,我國在村醫隊伍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比例已經超過了45%。
如何跨區域培養眼病防治基層人才?記者此前從長三角眼病防治專科聯盟瞭解到,該聯盟已於2023年12月啓動了“百千萬人才培養三年行動計劃”,該培養計劃正同步在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開展,其背後則依託視光學組、眼表眼整形學組、眼底學組、科普學組這4個專家學組,同時匹配相關的課程體系和認證評價體系。
“專家對年輕醫生的定向帶教是該培養項目的核心。”該聯盟副會長、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李甦雁表示,江蘇的培養計劃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專項技術培訓,這涉及了某一專項眼疾病防治的相關技術,如OK鏡驗配人才培訓班、科普人才培訓班等,另一類則是基層眼保健培訓,這涉及以幾次眼病防治、公共衛生與臨牀治療相結合的技術、經驗和方法。
李甦雁還稱,3年內,培養計劃還將在江蘇建設多個長三角眼病防治專科聯盟人才培訓基地,其中,“縣域中心級”22個,“區域中心級”3個。
“要使得眼病防治適宜技術在基層醫療機構合理應用,在人才培養方面仍需克服一定挑戰。”《中華實驗眼科雜誌》編輯部主任尹衛靖建議,基層醫療機構應在明確服務內容(如健康教育、眼病篩查及視力評估、健康指導、轉診服務、健康檔案信息等)的基礎上,注重加強人才的研究意識、踐行標準化的意識、人文道德精神和實際操作水平,同時也要爲人才制定體系化的培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