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處理情緒 防校園暴力

學者指出當前教育缺乏教導孩子處理情緒,且大衆要求犯錯者付出代價若過於嚴苛,恐適得其反,並無法解決情緒管理問題。 示意圖/ingimage

新北市發生校園學生衝突遭割頸,北大犯罪研究所副教授林育聖說,當前教育缺乏教導孩子處理情緒,大衆要求犯錯者付出代價若過於嚴苛,恐適得其反;臺師大師資培育中心教授高鬆景建議,學校應加強教導孩子面對衝突、溝通能力。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對當事同學而言,後續衝擊會很大,要特別關注心理狀態;現場目睹的學生,也可能產生強烈心理衝擊,會不會衍生爲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須檢視學生「有無敏感因子」,及「是否出現身心壓力症狀或急性壓力症候羣症狀」等指標。

敏感因子是指,過去有心理創傷經驗或本來就有憂慮或焦慮病史。這類孩子對事件更敏感,如果和當事人又是好朋友,可能會出現替代性創傷,出現做惡夢、心情低落,需至醫療院所治療。

林育聖說,這個世代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卻沒有教如何處理情緒、正確表達;這幾年校園霸凌熱議,大衆若執意要對方付出代價,甚至大於對方可承受範圍,將適得其反。

林育聖說,今年七月韓國發生老師大規模遊行抗議,起因就是爲嚇阻校園霸凌、讓霸凌者付出代價,規定加害者行爲需被記錄在冊影響升學,聽起來不錯,但霸凌件數卻沒有減少,家長反而花更多資源找律師司法攻防,拖延霸凌被認定時程。

林說,臺灣社會對未成年採較多包容,未來校園暴力防治若走向嚴刑峻法,非解決之道。加害人如何道歉很重要,除須誠心誠意外,也要爲彌補傷害訂定明確計劃。

高鬆景說,學校應教孩子面對衝突、察覺衝突,要有同理心,可藉由分組討論,促進孩子溝通與交流;老師若遇到學生衝突,要保持冷靜,安撫並給予學生認同、承諾幫助,讓學生感受到被理解,學習冷靜,後續再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