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獻策 搶攻疫後商機
以發現iPSC(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表示,他帶領的CiRA基金會,正透過三項策略推廣iPSC療法普及化,一、建立HLA haplobank異體細胞庫,二、透過CRISPR/Cas9基因體編輯,剔除可能引起異體細胞移植排斥反應的三種生物標誌,三、利用患者自己細胞,提供客製化iPS細胞療法「my iPS」計劃。
山中伸彌說,iPS近三年技術大突破,預期2025年有機會在醫院實際應用。目前陽明交通大學已經成爲「my iPS」計劃的國際合作夥伴。CiRA今年6月訪臺時,研發中心長冢原正義(Masayoshi Tsukahara)表示,期待能夠與臺灣在製造科技上的優勢結合,大幅降低細胞生產成本。
李鍾熙表示,山中伸彌的演講凸顯了利用異體應用降低細胞治療成本,臺灣應該加速異體細胞發展,及鬆綁學研界,目前臺灣公立大學醫學院不能成立公司,應進行法規修改,讓公益與營利結合,加速發展創新生醫技術。
另外,疫情也改變很多醫病新思維,德國資誠合夥人暨歐洲製藥、生命科學負責人Thomas Solbach認爲,未來的醫療保健將在個人化、預防醫學發展推動下,從「以病人爲中心」轉爲「以人爲中心」導向。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認爲,生物標誌(Biomarker)可精準篩選受試者,大舉降低臨牀費用,提高藥品上市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