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嫁效應難解 租屋族更弱勢
朝野立委囤房稅七大版本
囤房稅除了無助逼出空屋、降低房價外,是否反而產生推高房租的後遺症?甚至因爲政策副作用而傷及無辜?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23日直言,從學術研究來看,房屋稅容易轉嫁,提高稅負可能只是讓建商、房東將負擔轉嫁給消費者或租客,讓租金與房價進一步提高。
陳國樑表示,持有房地的報酬爲自住或租金收入,及預期出售資本利得,成本則是折舊、貸款利息、稅費等,但市場普遍預期資本利得極高,且一戶房屋每年平均房屋稅僅5千元,即使提高到三倍(1.5萬元),也不太可能讓屋主釋出房屋到市場。
另囤房大戶有能力負擔,反而是衝擊兩大族羣,包括沒有房地但必須買房的個人,以及口袋不深的投機者,等同「抓小放大」,甚至會轉嫁給租客。
陳國樑建議,臺灣社會應該破除「讓所有年輕人買得起房子」的理盲濫情口號,且假設所有年輕人都認真要買房,那將是房價向天價攀升的起點;而果真當所有年輕人都「買得起」房子,彼時房市勢必全面崩壞。他認爲,臺灣應轉向思考,鼓勵想買房的適得其所,不想買房的也能安居樂業。以近十幾年經驗來說,陳國樑強調,透過包括豪宅稅、空屋稅、囤房稅等稅制措施希望追求居住正義,但房價卻未見下降,顯示用租稅來改革房價等同緣木求魚。
永晟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張福源、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松齡皆指出,國內若再貿然加重囤房稅,如包租代管業者持有很多戶,即使不是囤房仍會被課高稅率,這也形成副作用,勢必將成本轉嫁給房客,反而不利經濟較弱勢的廣大租屋族。
康克爾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趙文銘則表示,以近年案例來看,南韓近年實施了囤房稅、房屋資本利得稅等,能課的全部都做了,但近十年來房價、租金卻全面上漲,可看出其政策效果不彰。
另英國早年曾課徵「窗稅」,但多數房東不想繳稅,乾脆把窗戶封起來避稅或以各形式轉嫁成本,顯見從古至今,房屋租稅成本都可能轉嫁給房客。
傑仕堡商旅顧問呂俊毅則強調,傑仕堡主要出租給經審覈通過的外交人員或跨國企業的高管,但卻適用3.6%的最高稅率,導致一年營收3億元,但房地持有稅費高達1.2億、佔比高達4成,成爲不當政策的無辜受害者。
他表示,如果政府持續提高持有稅且未配套、包括排除良善起造人或包租代管業等,將導致市場供給減少,在需求不變情況下,反而形成房價、房租上漲,最終還是消費者埋單稅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