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教宗說舉白旗 臺灣的應對安全之道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上月接受瑞士公共廣播公司RSI專訪表示,烏克蘭應該拿出「舉白旗」的勇氣,透過談判終結與俄羅斯的戰爭。歐新社

俄烏戰爭不是關於物資掠奪的衝突,而是大國間的戰略算盤,加上小國內政失算,交互推動曾經相濡以沫的雙方,逐漸對立激化情勢產生的結果。兩岸間的衝突也有如此趨向。我們能否不走烏克蘭道路,不用激化對抗情勢也能獲得安全呢?

通常只有當事人、經歷過,或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者,才能正視理解戰爭的殘酷。在當代,所謂的戰爭更可能被想像成類似電影、動漫或電玩遊戲裡,正義一方的攻城殺戮遊戲。既然正義,所以振振有詞,既然遊戲,可以滿血復活,也只是一場戲而已。至於政客堅持理由,都是爲了利益,倒楣的,只是活該參戰的人民罷了。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日前談到烏克蘭的各方反應,可以看出權力者們的位置,就是看不到無權苦主—烏克蘭人民的心聲。教宗認爲「最堅強的人是懂得審視形勢、爲人民着想,並有勇氣舉起白旗進行談判的人」,並說「不要羞於談判,談判這個詞是一個勇敢的詞。當你看到自己失敗了,事情進展不順利時,要有勇氣去談判。」

上述言論被視爲呼籲烏克蘭投降,引發不少抨擊:德國議會國防委員會主席、歐洲議會議員批評,教宗的言論可恥。話看似義正詞嚴,然而,纔在幾天前,法國總統馬克宏還表示要加強支持烏克蘭,不排除出兵,結果美國與大多數北約盟國均表示無此計劃;德國、芬蘭國防部長不只否定出兵可能性,更呼籲停止討論此事。世人沒看到那些有能力影響自家部長者對此的反應,只知道烏克蘭人得繼續流血下去。

理論上,俄烏戰爭對臺海風雲深具參考價值,但目前多爲軍事上的討論,政治上,如何汲取教訓避免戰爭僅淪於口水戰。至於臺灣,雖是戰火最可能燒往之地,但也附隨於大國爭霸邏輯思考。

對俄烏戰爭起因的討論,大致可分爲兩邊,其一是說美歐早期無視俄羅斯強烈反對,堅持北約東擴,一再縮小俄的安全空間,烏克蘭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反駁者則從俄總統普亭言論與政策出發,稱普亭有帝國主義思想,在二○一四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前,烏克蘭民衆對加入北約的支援率並不算高。烏克蘭加入西方聯盟的決心是由俄羅斯,而不是美國的行動激發的。

理論框架用於臺海情勢,在中共看來,臺灣越來越變成美國遏制大陸的棋子,而臺灣,則認爲中共越來越展現其侵略野心。理論家各有所本,但這種討論方式,只是讓兩岸深陷備戰邏輯而已。我們身在其中,沒看到其他可以避戰的事實嗎?

人民所共見的臺海經驗是,雖歷經冷戰時期的熱冷戰,我緊跟美方腳步、中共也從沒放棄對臺主權聲索,但在兩岸打開交流大門後,直到蔡政府上臺前,中華民國從未喪失過一絲一毫主權。也就是說,臺灣人民多數珍惜目前生活方式,也有能力明辨利害,因此雖有軍演武嚇,仍有相當可觀的民間交流互動,類似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事件,在兩岸也並未出現。真正可以拿出來講的,是反服貿學生及民衆衝進立法院佔領議場的太陽花學運,影響當年九合一選舉與二○一六年大選、扭轉了兩岸關係原本的發展軌跡。後來的發展,大家也知道了,蔡政府稱不希望陸方因政治因素中止ECFA等兩岸經貿交流,對於經貿這糖衣毒藥,還是舔得不亦樂乎。

我們當然不用誇大單一事件,也該正視中共對我施展的各式影響。太陽花事件的起因與衝擊,自有其他深沉因素同時作用;而中共各式促統手段層出不窮,媒體報導也不勝枚舉。但必須指出一點是,自從蔡政府上臺後,兩岸敵意一路螺旋上升,直到最近國防部長邱國正稱兩岸瀕臨戰爭邊緣,每天都睡不好。如果參考俄烏戰爭起因討論,中共究竟在蔡政府執政前,對臺做了什麼深具影響力的事,讓早已習慣應付中共手段的臺人抵擋不住,使民進黨政府必須要立場鮮明,甚至要激化對抗情勢才能看似安全?這是在俄烏戰爭前車之鑑下,臺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大國間的戰略算盤必然有跡可循,小國內部政治失算則是自取其禍。臺海戰爭雖未到立即爆發時候,但誰也不能否認,相對於過去,我們正在走向戰爭路上。如果繼續激化對立,真正到戰爭來臨那天,我們也沒有發言空間了。俄烏戰爭曠日廢時,似乎已使臺人忘記該謹慎面對,教宗方濟各的大白話,應該要有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