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綠營重拾「中華民國」 暗示自身難以為繼
賴清德總統10月25日到金門主持追思祭悼典禮,要國人銘記參戰前輩們的犧牲奉獻,共同保衛臺澎金馬、捍衛中華民國、爲國家主權、民主自由而奮戰。記者蔡家蓁/攝影
號稱臺獨金孫的賴清德總統,最近頻頻在對內與兩岸講話時使用「中華民國」相關符號。他不得不提,又把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講得清楚,正好呈現臺派論述走到如今面臨的大麻煩:不能團結國家,精神上也軟弱到無以動員人民備戰。
賴在十月九日民進黨中常會上提及,中華民國是當前讓所有國人團結的最大公約數。其說法是,關於中華民國相關闡述,是分階段的。前總統蔣經國曾說「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前總統李登輝曾說「中華民國在臺灣」,前總統陳水扁曾說「中華民國是臺灣」,前總統蔡英文則是「中華民國臺灣」。
賴指出,爲了團結國家,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要持續下去,他認爲當前最能團結國家的,就是中華民國,這是臺灣幾十年來在國家認同方面累積的資產,而他身爲總統,團結國家正是他的責任。
聞聽上述高論,不禁感慨: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先吹皺國家認同一池春水,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經歷這個過程,目前看來最大獲利者當屬民進黨,但國家社會爲此付出多少代價?
在國家認同問題上,說綠營先吹皺國家認同一池春水,是因爲中華民國政府到臺灣來,承接的是臺人固有的中國認同。且不論日殖後期還要用皇民化運動洗腦臺人是「日本人」,以免送臺人上戰場時多個敵軍,光復時主動張燈結綵歡迎回歸祖國,也已證明了多數臺人對國家認同的看法。
但就是有些人創造出外來政權之說,在沒有引用兩蔣治下多數臺人言行的經驗證據前提下,稱國府在臺統治,對當時臺人來說,是天上掉下來的,幾乎是另一個殖民政府;政客則藉此動員族羣、分裂社會,以便獲得選票。限於篇幅,在此無法詳細分析,只能指出此策略獲有一定效果,畢竟真的是影響某些人的投票行爲,但代價就是促發了臺灣社會的族羣誤解;可是要說成功倒也未必,目前認同的分歧,主要該歸因於藍營分裂下,扁獲取執政權後「洗」出來的。
但國家認同不是講講臺灣臺語或鄉土教學就能轉換成功的,重要的是能否激起國人願意拿命去保衛國家。過去綠營因意識形態解構中華民國,不顧後果,看看太陽花世代幾個指標人物從軍態度,可知臺派論述無法號召人民,現在面對中共更大壓力,賴總統終於正視這個問題。外界可以比較蔡賴兩時期的不同。
曾在八二三砲戰六十週年紀念活動時,蔡英文不去金門,副總統陳建仁去了,卻只是帶着一家大小去玩,時任黨內高層則稱「『八二三』是共產黨在跟國民黨打仗,並不是民進黨在打仗,臺灣士兵是爲國民黨而犧牲,都是因爲國民黨在中國節節敗退來到臺灣,紀念是否有意義?」
如今態度丕變。同樣對於金門戰場,賴總統跑到古寧頭,說要國人銘記參戰前輩們的犧牲奉獻,共同保衛臺澎金馬、捍衛中華民國、爲國家主權、民主自由而奮戰。這個比較至少可以看出兩點:一、蔡政府時期中華民國是如何的隱而不顯;二、賴比蔡更感到臺海兵兇戰危壓力。否則賴是臺獨金孫,對中華民國理應更不想提。
重新拾回「中華民國」有用嗎?面對臺海風雲緊急,人民當然希望有用,但恐怕很難。首先是團結問題。上面將賴所提「中華民國」與歸納的階段說「回到原點」,特別加上引號,當然知道賴講的「中華民國」不是過去讓國人團結最大公約數的那個中華民國。國人多能看在眼裡。只是賴至少講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華民國能團結多數人。
而口稱「中華民國」,能否如同往昔,激勵人民配合備戰呢?中華民國分階段說彰顯出的深層涵意在於,賴提中華民國奮鬥歷史,確實展現原有國家認同是真的有助於團結國家、動員人民抵抗外敵,反而是不再沿用蔡時期中華民國臺灣之說,可見他知道蔡的新說法輕薄無力,所以纔要重拾舊說。現在臺灣政治社會卻還有人覺得中華民國派立場有問題,所謂臺派纔是真正會捍衛國家者。賴的用法,如果不能在後續釐清此點,把軟弱當堅強,把堅定污名化,那期望團結動員對外,無異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