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計劃:讓更多學子接受優質高等教育
日前,一位“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的論文致謝登上熱搜。這位同學論文致謝的第一句,是“感謝黨和國家給每位學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她本人正是受益於國家專項計劃,才得以從小縣城走出來,接受良好的教育、看到廣闊的世界。
事實上,自2012年教育部啓動專項計劃以來,因此改變命運的學生數不勝數。這些年來,專項計劃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未來又將如何發展?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部—清華大學教育戰略決策與國家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李立國。
記者:專項計劃已走過12個年頭,對其效果您如何評價?
李立國:我國自2012年起面向農村和原貧困地區實施重點高校招生專項計劃,分爲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與地方專項計劃。國家專項計劃定向招收原貧困地區學生;高校專項計劃定向招收邊遠、原貧困、民族等地區縣(含縣級市)以下高中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地方專項計劃定向招收本省(區、市)實施區域的農村學生。
專項計劃實行動態管理,規模不斷擴大,由最初的每年招生1萬人增加到每年招生10萬人以上。12年來,在中西部和農村地區,超過100萬名學生通過專項計劃被重點高校錄取。
專項計劃增加了農村地區和原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引導和促進了這些地區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提高了教育質量和水平。比如,迪慶是雲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受自然和歷史條件的影響,迪慶教育起步晚、底子薄。依託國家專項計劃等政策,迪慶州近年來共向優質高校輸送學生1000多人。考上大學的孩子,不僅能帶動自己家庭脫貧,還能反哺家鄉發展。
記者:專項計劃實施以來經歷了怎樣的歷程?近年來,專項計劃政策有什麼新變化?
李立國:專項計劃實施12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和建成小康社會已經成爲現實,我國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隨着形勢的變化,專項計劃也在不斷完善優化。
第一,專項計劃的規模和覆蓋面不斷擴大,受益區域和人羣逐步增加,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12年來,專項計劃每年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區域由原貧困地區擴大到重點高校錄取比例相對較低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甘肅等省區,增加了這些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第二,專項計劃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之後,原貧困地區學生在高考招錄時還能否享受國家專項計劃政策,這是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教育部門明確,國家專項計劃實施區域的貧困縣脫貧後,仍可繼續享受國家專項計劃政策。
第三,專項計劃帶動地方制訂符合本地實際的專項政策,擴大了政策覆蓋面和實施成效。各省(區、市)在國家擴大專項計劃的基礎上,按照專項計劃內在要求,依據本地實際情況,統籌本地高等教育資源,制訂了地方所屬重點高校進一步提高招收農村學生比例的政策措施。如甘肅省高考專項計劃招生包括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地方專項、建檔立卡專項(原精準扶貧專項)、革命老區專項、省列少數民族緊缺人才培養專項等6個。
記者:爲了更好發揮專項計劃的作用,促進教育公平,您認爲未來專項計劃還有哪些可以完善的空間?
李立國:第一,要完善高校專項計劃招生名額的分配與錄取機制。當前用一本線或者重點線來設定專項計劃的招生標準不夠精準,應根據高校不同情況分層設定報考和錄取標準。第二,要防止專項計劃尤其是國家專項計劃成爲少數地方、少數學校和少數學生進入重點大學的“敲門磚”,背離專項計劃設置的目的。第三,可以將實施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的高校由部屬高校擴展到省屬重點高校。這樣,一方面擴大了高校覆蓋面、減輕了部分高校招生壓力,另一方面適度增加了專項指標、擴大了省屬重點高校的招生名額,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促進教育公平。第四,要關注學生髮展,招進來還要培養好。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學生在信息化水平、外語程度等方面相對較弱,專業學習和融入方面也普遍存在一些難題。高校應爲之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指導,關注這些學生的學業進展和心理健康。
(記者 唐芊爾)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